高友工,1929年生。1952年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赴美,196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起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学系,至1999年6月荣休。著作还有《唐诗的魅力》(合著)、《分析杜甫的<秋兴>》(合著)。
“美典”是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作者高友工创制的术语,即在文化史中形成的艺术典范,中国的唐诗、草书、宋元绘画等。本书是关于中国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作者近二十年来最重要论文的结集,包括论文九篇,附录三篇,涉及美学和“美典”两个核心论题。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高友工之所以难读,大概与其“分析美学”的血统有关。虽然高先生开篇即在《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对20世纪分析美学占据欧美美学研究主导地位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相当不同的看法和批判意见,然而“分析美学”的相关话语与批评技法却在高先生的论述中若隐若现,成为其最晦涩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氏虽然想重新回到康德以来“美感经验”的传统,以此确立中国美学的合法性,然而一旦进入理论辩驳的实操层面,则又不可避免地回到了“分析美学”的话语结构。而对于大陆美学研究来说,分析美学至今仍未能进入主流学界,我们看待美学的方式要么还在炒朱光潜、蒋孔阳先生的冷饭,要么则一步跨入文化研究式的美学。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中,又如何能轻松读懂高友工呢?
评分《中国语言文字对诗歌的影响》
评分原本是要打两个星的,但是,考虑到对这部书感觉不佳可能是受限于个人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趣味,还是给了三个星。读完全书约四分之三,看到《中国叙事传统中的抒情境界》处,实在读不下去了。书中的概念与术语很多,表达很夹缠,语言很生涩,有的概念似乎是作者“生造”的,却没有相应的界定,这种书,我实在是无法消受。
评分考研时候看的
评分读了一半,很吃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