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1930-) 美学家。长沙宁乡人。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1978年起任研究员。1982-1983年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美学研究,是中国美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主要在国外讲学,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世纪新梦》等。
本书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部精神。本书并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本书篇目结构十分清晰,大体以儒家思想在先秦——秦汉——魏晋——宋明——明末的演变为主轴,加之以墨家、道法、庄禅思想特点的概述,最后以一篇《试谈中国的智慧》作结,其目的正如李泽厚先生本人所说,在于尝试“探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问题以获得清醒的自我意识”。也正是因...
评分很少能读到让人耳目一新的书,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 读完这本书后,整整让我思考了一个多星期,很多以前建立起来的知识框架完全被打乱,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观点。 有个人对我说,读了这本书以后觉得里面有类似康德、存在主义等西方哲学的影子。呵呵,他可能不知...
评分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论著,要不是因着对李大师的兴趣和信心,是断断不会去翻开这样的题目。大师的东西一如既往的引人入胜,即使是那些貌似无趣的话题。但是因为本人的才疏学浅,硬是迤逦的看了一个月才啃完全书。“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对我所以为中国人精神,气质的传承和...
评分历经一月,断断续续读完了。 李泽厚先生在文史领域涉猎极广,笔下行云流水,文采飞扬,尽显学人本色。 对数千年思想史脉络的整体把握,绝非易事,李先生却做到了,但他的目的又不是写作一本中国思想史,而是对每个时期的一些重要的思潮、学派、演变勾勒其形态,...
论比史读起来爽快多了!精彩篇章:孔子,禅学,朱熹,王阳明。
评分论比史读起来爽快多了!精彩篇章:孔子,禅学,朱熹,王阳明。
评分: B210.5/4437
评分果真是“论”啊。。。我要补通史!
评分精彩!读泽厚的书可以让你觉得你可能上了假学。一分为二地剖析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思想的通变轨迹,以心理结构、血缘基础、实用理性、儒道互补、乐感文化、天人合一等视差切入肺腑,真的是八十年代中国思想史家的最高代表了。集前人之见,参中西之异,廓清儒家内圣与外王以及百家多条支脉的张力与融合来挑战新儒家与新左派的设想。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我不如摘录一点后记以为自醒吧:百无一用是书生,自误入文史领域后,我是深感自己无用才来写书的。我时常惶惑着。五十年代我曾想穷二十年之力研究和写一本《从嘉靖到乾隆》;我也曾想结合上古史研究《三礼》;我也想编阮籍的年谱并搞些考证;我当然更想再深入探究一下中国近代的戊戌辛亥时期;或一生守着康德;此外,美学方面还有好些很有意思的题目。搞它十年八载。如今垂垂老矣,却始终没能那样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