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龙,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哲学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宋代军事史,生前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要著作有:《宋朝史论》、《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等,及学术论文多篇。
与其姊妹篇≪经略幽燕≫比较,作者在史料的运用和辨识上似乎更为驾轻就熟,动辄搬出理论术语的情况大为减少,更多的是深入的分析和出色的考证,虽然缺少地图,作者的学术功底和才华仍得以尽情地展现。
评分阅读者:书生-古丹(学号Y003) 本月书评:2篇,年度书评10篇 本书是《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一书的姊妹篇,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把宋夏战争作为整合军事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古代案例,详细考察了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战争的进程,从对外扩张的内在驱动力、对外战...
评分与其姊妹篇≪经略幽燕≫比较,作者在史料的运用和辨识上似乎更为驾轻就熟,动辄搬出理论术语的情况大为减少,更多的是深入的分析和出色的考证,虽然缺少地图,作者的学术功底和才华仍得以尽情地展现。
评分阅读者:书生-古丹(学号Y003) 本月书评:2篇,年度书评10篇 本书是《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一书的姊妹篇,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把宋夏战争作为整合军事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古代案例,详细考察了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战争的进程,从对外扩张的内在驱动力、对外战...
列入我的保留书目。
评分1国内利益集团(将门、豪士)和对外关系。2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变化。3军事成就的政治诠释
评分这本书从北宋中后期的西北拓边战争的一些个案入手,讨论这段时期宋廷的对外政策转变问题。第一是国内利益与对外政策的关系,作者认为将门的形成和豪士的推动是北宋后期拓边战争的内部因素。第二是外交政策与军事战略的关系,作者认为虽然北宋基层存在一条相对连贯和兼容的军事路线,将防御和进攻在战略和战术手段做不同配合。这是宋人经历了对外政策的巨大反复,但在军事上仍能节节胜利的原因。第三是军事成就的诠释,作者分析拓边战争的政治意蕴和现实状况,尝试提出一些传统史籍如何诠释军事成就的指标,初步揭示出历史记载作为集体回忆的多面性。作者将军事学和历史学分析方法紧密结合,给诠释宋代军政、外交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美中不足的是书中虽有大量对宋夏边境历史地理的分析和考证,却没有相应的地图供读者及时参考,颇为遗憾。
评分1. 宋夏战争期间路帅调动频密,帅区分合无常,将门、武臣和豪侠开疆拓土,往往借招抚藩部、进城藩界之名,如刘沪营建水洛城,种世衡更是其中佼佼者。2. 宋人没有营建长城的战略,而以营建堡寨群来界定国防,反映出宋人倾向弹性防御(elastic defense)的战略文化。洪德城战役即能转守为攻。3. 古代所谓”征讨“,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郭逵在富良江大破交趾,但因为没法渡河攻取其首都,立即蒙受批评。4. 说宋朝重内轻外,兰州人肯定不能同意,1081年后经略熙河,打下了近一千年来作为西北门户的基础。江天健曾作《北宋蜀茶博马之研究》。
评分理论体系和经略幽燕几乎一模一样,而且没有图导致阅读体验非常不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