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龍,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哲學碩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宋代軍事史,生前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主要著作有:《宋朝史論》、《拓邊西北:北宋中後期對夏戰爭研究》等,及學術論文多篇。
阅读者:书生-古丹(学号Y003) 本月书评:2篇,年度书评10篇 本书是《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一书的姊妹篇,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把宋夏战争作为整合军事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古代案例,详细考察了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战争的进程,从对外扩张的内在驱动力、对外战...
評分 評分阅读者:书生-古丹(学号Y003) 本月书评:2篇,年度书评10篇 本书是《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一书的姊妹篇,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把宋夏战争作为整合军事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古代案例,详细考察了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战争的进程,从对外扩张的内在驱动力、对外战...
評分 評分阅读者:书生-古丹(学号Y003) 本月书评:2篇,年度书评10篇 本书是《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一书的姊妹篇,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把宋夏战争作为整合军事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古代案例,详细考察了北宋中后期对西夏战争的进程,从对外扩张的内在驱动力、对外战...
這本書從北宋中後期的西北拓邊戰爭的一些個案入手,討論這段時期宋廷的對外政策轉變問題。第一是國內利益與對外政策的關係,作者認為將門的形成和豪士的推動是北宋後期拓邊戰爭的內部因素。第二是外交政策與軍事戰略的關係,作者認為雖然北宋基層存在一條相對連貫和兼容的軍事路綫,將防禦和進攻在戰略和戰術手段做不同配閤。這是宋人經曆瞭對外政策的巨大反復,但在軍事上仍能節節勝利的原因。第三是軍事成就的詮釋,作者分析拓邊戰爭的政治意蘊和現實狀況,嘗試提齣一些傳統史籍如何詮釋軍事成就的指標,初步揭示齣曆史記載作為集體迴憶的多麵性。作者將軍事學和曆史學分析方法緊密結閤,給詮釋宋代軍政、外交提供瞭新的角度和方法。美中不足的是書中雖有大量對宋夏邊境曆史地理的分析和考證,卻沒有相應的地圖供讀者及時參考,頗為遺憾。
评分太精彩的細節描述瞭
评分隨機而動,高層決策和地方形勢的互動。
评分論文匯編,比經略幽燕少瞭點結構性
评分以內在驅動力觀察“國際”關係很有新意 惜哉沒有邊疆視角的引入 種氏劉氏姚氏乃至於南宋吳氏之將門豪士 均有著或多或少的邊疆人群性格;彈性防禦概念很適閤宋夏戰爭 但沒有展開這一戰略與趙宋國力經濟之互動的討論略是遺憾;以軍事格局之變遷事實消解元祐以至紹聖年間黨爭決定論之迷思 很有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