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萨雷·贝卡里哑(1738—1794),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1738年3月15日生于米兰一个贵族家庭,1758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762年发表处女作《论米兰公国1762年货币混乱及其救治》。1764年完成《论犯罪与刑罚》,并于当年出版,由此一举成名,并为他赢得了长久的声誉。1768年成为米兰宫廷学校经济贸易学教授,讲授经济学课程。1771年成为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成员,先后负责过经济部门和司法部门。1791年又被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任命为伦巴第刑事立法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其间力主废除死刑。
《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虽然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论犯罪与刑罚》原著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以来,《论犯罪与刑罚》已被列人中国刑法学研习者的必读书目。当时译本依据的是原著法文译本编排次序(也称42章版,由法国学者对原著重新编排章节而成),此次再版依据的是原著的47章版,由黄风教授最新授权。
在1764年,写出《论犯罪与刑罚》的贝卡里亚本人却被指责为心灵的软弱,“理智的人会说,当你写作时站得多么高,而当你不再写作时你的水平又多么低。” 贝卡里亚不管,他只希望按照自己的感觉、性格和需要度过自己的生涯。就这一点,我却也以为他是坚定的。 当看到一部作品具有...
评分 评分读贝卡里亚论“政治惰性”有感 □/徐强 关于政治惰性,意大利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是这么说的:“明智的政府是不容许在自己辛勤劳苦的肌体内部存有政治惰性的。我称之为政治惰性的东西,对社会既不贡献劳苦,又不贡献财富;它只知获取,却不付任何代价;……它丧失了保持...
评分 评分早就耳闻贝卡里亚这本书了,一直没好好看,现在看了感觉实在相见恨晚,手捧这本书就有想在安静处高声朗读的愉悦。慷慨激情且充满人性,相信作者对于这些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点滴都有自己平静清醒的思索,字斟句酌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关怀。 不仅是法律人, ...
“教育不在于科目繁多而无成果,而在于选择上的准确,当偶然性和随意性向我们的心灵提供道德和现实的摹本时,教育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教育通过感情的捷径,把心灵引向道德;而为了防止它们误入歧途,教育借助的是指出需要和危害的无可辩驳性,而不是捉摸不定的命令—命令得来的只是虚假的和暂时的服从”
评分必读
评分贝卡利亚25岁的时候就写成了这部书,皮亚杰22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说明读书越多越可能被条条框框束缚住而失去创造力了。黄风在书后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和总体评价很有意义。如果每一个中国的立法者,执法者都能读一读这个小册子,他们在审判良心犯和实施酷刑的时候会不会心虚呢?
评分“道德的政治如果不以不可磨灭的人类感情为基础的话,就别想建立起任何持久的优势” 论述了很多普遍的人类感情,这些道德伦理是人为立法的基础。刑法的本质是什么?法定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区分是什么?怎么预防犯罪?怎么惩罚犯罪?
评分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贝卡利亚本来就是这种风格。。看他的文字真游离啊,根本不知这种花花的文字在讲什么,虽然逻辑是极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