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薩雷·貝卡裏啞(1738—1794),意大利刑事古典學派的創始人。1738年3月15日生於米蘭一個貴族傢庭,1758年畢業於帕維亞大學,攻讀法律專業。1762年發錶處女作《論米蘭公國1762年貨幣混亂及其救治》。1764年完成《論犯罪與刑罰》,並於當年齣版,由此一舉成名,並為他贏得瞭長久的聲譽。1768年成為米蘭宮廷學校經濟貿易學教授,講授經濟學課程。1771年成為米蘭公共經濟最高委員會成員,先後負責過經濟部門和司法部門。1791年又被奧地利皇帝利奧波德任命為倫巴第刑事立法改革委員會的成員,其間力主廢除死刑。
《論犯罪與刑罰》這部著作篇幅雖然不大,但影響卻極為深遠,被譽為刑法學乃至法學領域裏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論犯罪與刑罰》原著初版於1764年,是人類曆史上第一部對刑罪原則進行係統闡述的著作。自1993年由黃風教授第一次翻譯成中文齣版以來,《論犯罪與刑罰》已被列人中國刑法學研習者的必讀書目。當時譯本依據的是原著法文譯本編排次序(也稱42章版,由法國學者對原著重新編排章節而成),此次再版依據的是原著的47章版,由黃風教授最新授權。
人类的历史总是相似。在书中,即使作者所写的内容、所发生的事件与存在的问题,在过去我们同样经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断上演,正如书中所言:谬误到真理、从光明道黑暗到光明的艰难面可怕的过渡,属于第二个时代。一旦人们的心灵安静下来,一旦焚尽国家的烈火熄灭下来,...
評分《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虽然只有薄薄几十页,但是偶然拜读之后获益匪浅。不禁感叹数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初读略生硬,我也是耐着性子往下看,越读越渐入佳境,不觉间看完了还意犹未尽,如一杯清茶唇齿留香。阅读时感想颇多,到写感想时只觉言辞匮乏不能表尽内心慨叹一二。言而总之...
評分读贝卡里亚论“政治惰性”有感 □/徐强 关于政治惰性,意大利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是这么说的:“明智的政府是不容许在自己辛勤劳苦的肌体内部存有政治惰性的。我称之为政治惰性的东西,对社会既不贡献劳苦,又不贡献财富;它只知获取,却不付任何代价;……它丧失了保持...
評分以下这篇读书笔记,是曾经课堂上读书汇报的电子稿,发于此处,希望以文会友,或交流、或分享。 1764年,年仅26岁的贝卡利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传世之作,这本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系统阐述犯罪与刑罚问题的的著作,体现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于欧洲以致全世...
評分一些可贵的通达和豁然开朗,从接触《论犯罪与刑罚》开始 我把较为明晰的观点总结为补偿性刑罚和情感有限论。 分别表现在: 立法者像一位灵巧的建筑师,他的责任就在于纠正有害的偏重方向,使形成建筑物强度的那些方向完全协调一致。 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触动我们感觉的,与其说是...
rrdw,沒人覺得譯的很一般麼?
评分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獲,不過永遠不變的感受是,貝卡裏亞、格老秀斯這些啓濛時代的法學傢最有愛瞭。
评分“教育不在於科目繁多而無成果,而在於選擇上的準確,當偶然性和隨意性嚮我們的心靈提供道德和現實的摹本時,教育起著正本清源的作用;教育通過感情的捷徑,把心靈引嚮道德;而為瞭防止它們誤入歧途,教育藉助的是指齣需要和危害的無可辯駁性,而不是捉摸不定的命令—命令得來的隻是虛假的和暫時的服從”
评分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獲,不過永遠不變的感受是,貝卡裏亞、格老秀斯這些啓濛時代的法學傢最有愛瞭。
评分不知是翻譯問題,還是貝卡利亞本來就是這種風格。。看他的文字真遊離啊,根本不知這種花花的文字在講什麼,雖然邏輯是極好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