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1928—2017)当代知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任教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期间赴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创作,自称是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散文集《时间的乡愁》《听听那冷雨》《逍遥游》等;评论集《分水岭上》《举杯向天笑》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等。
余光中的散文壮阔铿锵,又细腻柔绵,在华语世界影响深远,被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中。
《听听那冷雨》是当代文学大师余光中散文创作的高峰,收录二十八篇文章,包括《听听那冷雨》《万里长城》《山盟》《朋友四型》《借钱的境界》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另有精彩游记、书评、诗论、乐评,文风不拘一格,能带给读者多重美的享受:既有壮阔铿锵的大手笔,又有细腻柔绵的小写意,更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和思考,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诗一样的文笔书写羁旅中对故土的情感和思考,为每一个读者提供人生的启示和前行的力量。海报:
这部集子拿到手,随书赠送了三张风景意象的明信片,扉页的前几页也是这么文艺,然后配了一句话,额,反正给人营造一种,你以为通篇都是飘飘诗意文采斐然,前面四篇抒情散文,直到我看到《蝗虫的盛宴》,一阵讶然什么!这竟然是余光中老先生写的,一阵对吾等碌碌“蝗族”吃酒席...
评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 谈起中国汉字,再没有一个字能够代表中国,也没有一个字能够将生机和毁灭,优雅和粗俗表达的如此透彻,这样的矛盾来自于汉字和这...
评分和很多的人一样,我第一次读余老也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那一篇忧愁思乡的短诗,和一篇聆听冷雨的散文。我记得两篇都是需要背诵的,但因为两篇作品的风格相去较远,加之自己并不是一个细心认真的学生,那时也便完全没有关注到《乡愁》和《听听那冷雨》出自同一位作者,更将这两...
评分“ 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 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 -----余光中《江湖上》 这一首简简单单的江湖上,或者就余老半生的写照,他的半生都游荡在各地, 曾经的余光中,曾望着不断流逝的铁轨,想要流浪他国,但当真的要离开时,却又是如此痛苦。 1949年...
评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 谈起中国汉字,再没有一个字能够代表中国,也没有一个字能够将生机和毁灭,优雅和粗俗表达的如此透彻,这样的矛盾来自于汉字和这...
优美的散文/有趣的小品文/谈翻译/论绘画/论诗/论音乐 内容很丰富,谈翻译让人感触颇深,一个好翻译确实不止应该外文底子好,还应该具备深厚的中文底子。外文系出作家比中文系更高,实在是很有趣的事情。
评分用了半年时间不慌不忙地看完这本书,最为推荐的当然是《听听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其中《听》实在是令人回味,雨中的思绪和遐想似是“幻化无定”,却又总是挣脱不了愁绪。遐想和思绪来自对回忆的整理,而回忆的怅然恰似冷雨的凄然。冷雨的气质与意象的出现真的再好不过了。后面的诗坛评论让我不是很感兴趣,毕竟是上世纪70年代台湾诗坛的一些评论。一些关于摇滚的随笔我也不太了解,所以后面的文章基本上是耐着性子读完的。当然,《汉江之滨》还是给了我一些关于“东方文化现代化”这个问题一些启发。总而言之,单单凭着《听》一文,我便愿意给出满分。
评分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评分最爱《幽默的境界》一文,余光中的文字有趣而透彻。最近读的最好的中文了。
评分遣词造句能力实在太强,这才是中文啊。谈音乐谈翻译的那几篇也很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