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麻烦

性别麻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欲望的主体》等。

译者简介:

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曾任教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国立安东大学。主要学术领域为妇女、性别与文化研究。著有《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译有《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合译)、《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合译)。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美] 朱迪斯·巴特勒
出品人:
页数:240
译者:宋素凤
出版时间:2009-1
价格:3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2628893
丛书系列:性与性别学术译丛
图书标签:
  • 女性主义 
  • 性别研究 
  • 朱迪斯·巴特勒 
  • 社会学 
  • 女性 
  • 性別研究 
  • 文化研究 
  • 美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巴特勒的性别理论反直觉的方面不仅在于它质疑了生理性别的给定,另一方面还批评了inner/outer的区分,起码在性别这块儿,前者或者这个区分完全给否定了。这难以让人相信,类似于欲望之类东西根本就不是内在于人的,如序言所言“...what we take to be an ‘internal’ feature ...  

评分

爱情与友情有什么区别?可能有很多角度的回答,我想试着从日常称呼分析一下。因为语言背后可以说就是思维,日常称呼的背后就是传统思维。 称呼有两种情况,在场时一般为介绍,不在场时一般为提起: 1 介绍友情关系,往往说: 这是我朋友。 介绍爱情关系,往往说: 这是我男/女朋友...  

评分

性别的二元体系如何建构?异性恋制度何以可能?这两者之间又存在怎样的联系?我先试着讲清楚这些问题吧。 一般来说,性别就是基因决定的生理性因素,没什么好研究的吧。但是,仔细一想这种自然化的生理性别从来到这个社会就是被文化塑造的。作者举出“操演理论”,提出人们根据...  

评分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主张,女性主义者根本不应该试着定义“女人”。“不应该”包含双重含义:1)在事实层面上不可能实现,2)在价值层面上有害无益。这两件事,巴特勒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分开——而这,我认为不是巴特勒没有考虑到“不应该”有两个层次,而是在她理论中可以将...  

评分

他者不具有主体意识,他者的存在是主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此来说,并非人在社会中成为(become)女人,而是女性身份不曾存在过。女性,作为他者(异性恋化的)欲望的能指,为男性提供一个「可被阳具刺穿的场域」,肯定男性身份的合法性,构成了男性「自我阐发的场域」。男权把...  

用户评价

评分

结论还是略仓促,不够细致。但前两章、尤其是第二章水平是真的高。翻译也算上乘,吐槽翻译的,我只能说,不能因为你读不懂,就让翻译背锅。阅读这本书需要福柯哲学和精神分析的基础。

评分

啰嗦一大堆不就是希望“性别”不再必要吗?可巴特勒同志的同性恋身份让人总觉得她各种曲里拐弯的理论都是自我开解,就差没说生殖器官那团肉也是建构的了。TA所谓“有关性别一致的管理性实践”的强制下产生的女性气质其实反而是很美的不是吗,不然为什么天下女人都乐此不疲地追求?既然是快乐的那就别把它说得那么洪水猛兽。觉得这是被强制的只有tomboys吧?

评分

这本书回答了一些我长期以来有的问题,例如说女同志-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女性特质概念本身。序中“女同志主义并不是对一套政治信仰的情欲实现”完全吸引了我继续阅读下去。巴特勒以一种后现代的视野,对妇女范畴的一致性稳定性的构建的反对。否认女性主义主体身份作为女性主义政治的基础。当然,她同时也反对二元社会性别体系,认为生理性别其实自始至终就是社会性别,身体不应作为被动的文化和社会的媒介或工具。这种二元区分本身就是阳具罗格斯中心主义的一个症候。作者也表明了回归前父权制文化状态的不可行性,结构主义人类学赋予的框架下“自然”性的问题。(pp52) 她指出列维施特劳斯叙述的指令性(injunction)。有一个点(pp117)想要记一下“拉康理论的这种宗教悲剧结构,实际上破坏了任何试图为欲望的运作设想一种另类

评分

结论还是略仓促,不够细致。但前两章、尤其是第二章水平是真的高。翻译也算上乘,吐槽翻译的,我只能说,不能因为你读不懂,就让翻译背锅。阅读这本书需要福柯哲学和精神分析的基础。

评分

非常棒!全书架构,简单来说,即是Butler否认了先于文化的、前话语的性别主体的存在(或者说不认为主体自然如此),为此她沿着Foucault的系谱学方法,不照线性式的回溯,而是以自己为主体去考察性/别这一话语在如何在权力下被管控生产的(太Foucault了!),同时触及到了幽微之处(边缘群体)。在颠覆生理—社会性别二元架构、否定身体的自然“存有”,她颇辛苦地对施特劳斯到拉康再到克里斯蒂娃全部进行了解构(但也有沿袭),并在女性主义阵营内部进行“修正”。而身体(及性/别)不过是操演的,即被建构并且可以不断重构的,是一个永远无法内化的规范。不过问题却随之而来,颠覆之后的未来在哪?这是否又是后现代的一次符号游戏?性/别如何被自然化的过程被揭露后,性/别不就漂浮起来了,以后如何发挥功用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