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巴赞
1918—1958
《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被誉为“新浪潮电影之父”。他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表的高质量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教材,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崇尚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辩证关系,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可以说“今日法国电影,诞生于巴赞的思想与探索”(弗朗索瓦·特吕弗语)。
本书依据权威版本,遴选包括《查理·卓别林》《凡尔杜先生的神话》《〈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等28篇名文。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赞始终坚持电影本体研究,所写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为他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他推崇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和场面调度理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中国的电影理论很奇怪,就是不停地要超越。这大概要跟中国的社会结合起来才能解释清楚。 建国前,世界电影理论还不成气候。建国后,我国采取思想禁锢的愚民方针,批判一切资本主义的东西,包括思想。所以,电影理论只能引进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盟友的。而...
评分到了1980年代,电影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安德烈·巴赞所预言的“完全电影”,并且无可争议地成为一种公认的艺术形式。人们已经不需要像电影刚刚出现时那样,为电影到底能不能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而据理力争。但是电影的发展,却也没有像巴赞所期望的那样,长镜头大行其道...
评分*Before I open it, I thought it would be 50% which I can understand. But it turn out to be 85%. Nevertheless, I still took a long time to read it because those films are too hard to find. *It's not like a whole theoretical thing as I thought before. It is p...
评分图文版见 http://site.douban.com/251106/widget/notes/18421337/note/488213998/ 1. “与时俱进”的空间观念——与此书无关的一段 在此,一个心照不宣的默认是,历史的发展长河之中,处于不同时代的人,对于空间的观念(conception)、空间感知(perception)和认知(cogni...
评分提要:中国人认识已赞比世界晚了30年,所以中国电影中的巴赞是一个模糊而流逝的影子。然而,1980年代初期那一批被认为实践“纪实美学”的作品,却留下了百年中国电影中与世界接轨的最深的脚印;对于第四代导演来说,跟巴赞的神交以及由此体验的“理论滋养灵感”,定型了他们一...
“在漆黑的电影院里,观众仿佛成了一个躲在暗处、眯着眼睛透过缝隙偷窥的人,被偷窥的人不知道我们的存在,但他们所展现的是现实的一部分。观众必然会对银幕上的动态世界产生认同,将它想象成真实的世界。”
评分这个译本确实更好读一些,即使没有基础的人也能理解一些电影知识如景深、蒙太奇,但这绝不是一本科普读物。除此之外还能得到长长的片单。
评分这个译本确实更好读一些,即使没有基础的人也能理解一些电影知识如景深、蒙太奇,但这绝不是一本科普读物。除此之外还能得到长长的片单。
评分二读。依然有初读时的惊喜,巴赞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电影中人文主义的坚守,怎么读都读不尽。这个版本把以往版本中缺少有关卓别林的几篇文章加了进去(更全的被收录在单行本《巴赞论卓别林》中),但同时也删掉了好几篇影评,包括《于洛先生与时间》、《德意志零年》、《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等。翻译部分相比于崔君衍的晦涩,李浚帆的新译本明显流畅易懂许多,准确度尚可,但在人名翻译上实在莫名其妙(比如把Plateau[普拉托]翻译成柏拉图),而崔本除了有些学究气外,准确性是在此本之上的。所以初读建议读此版,易理解;二读再读崔本,细致地对巴赞的论点加深印象(且崔本的注释更多更全些)
评分前面几章的电影总论,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