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权威版本,遴选包括《查理·卓别林》《凡尔杜先生的神话》《〈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等28篇名文。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赞始终坚持电影本体研究,所写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为他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他推崇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和场面调度理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安德烈·巴赞
1918—1958
《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被誉为“新浪潮电影之父”。他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表的高质量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教材,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崇尚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辩证关系,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可以说“今日法国电影,诞生于巴赞的思想与探索”(弗朗索瓦·特吕弗语)。
图文版见 http://site.douban.com/251106/widget/notes/18421337/note/488213998/ 1. “与时俱进”的空间观念——与此书无关的一段 在此,一个心照不宣的默认是,历史的发展长河之中,处于不同时代的人,对于空间的观念(conception)、空间感知(perception)和认知(cogni...
评分巴赞对电影艺术性的理想主义坚守,让人佩服。电影留住了时空的流动,抓住了记忆,也便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评分 评分手头上有三本书时常攫取我的视线,让我在茶余饭间驻足。一本是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一本是本雅明的《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一本是巴赞的《电影是什么》。这三本书都是摄影影视的经典理论著作。前前后后读完,不成系统也没有深入,最近想在下班之后,睡觉之前,用一天下来...
活力四射
评分二读。依然有初读时的惊喜,巴赞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电影中人文主义的坚守,怎么读都读不尽。这个版本把以往版本中缺少有关卓别林的几篇文章加了进去(更全的被收录在单行本《巴赞论卓别林》中),但同时也删掉了好几篇影评,包括《于洛先生与时间》、《德意志零年》、《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等。翻译部分相比于崔君衍的晦涩,李浚帆的新译本明显流畅易懂许多,准确度尚可,但在人名翻译上实在莫名其妙(比如把Plateau[普拉托]翻译成柏拉图),而崔本除了有些学究气外,准确性是在此本之上的。所以初读建议读此版,易理解;二读再读崔本,细致地对巴赞的论点加深印象(且崔本的注释更多更全些)
评分选取的这几篇,表达剧本与戏剧的差异,强调电影现场的调度作用,认为剪辑趋于雷同,没有太多新的手段。可是现代电影有很多精妙的手法提升整部电影的。
评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观点评论依然适合现在的电影世界,很奇妙
评分活力四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