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伟格(1977—),出生于新北市万里区,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硕士班,现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讲师。
曾获1999年“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2000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叁奖,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以及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著有舞台剧本《小事》、散文集《童话故事》、短篇小说集《王考》与长篇小说《无伤时代》《西北雨》。
一位难以解读的小说家
一部台湾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
联合报文学小说大奖得主,童伟格作品首次引进
◎ 编辑推荐
★ 童伟格是台湾六年级小说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文学金典奖等认可,被认为是袁哲生、骆以军之后“内向世代的集大成者”。
★ 魔幻写实、乡土主义、现代主义、内向世代……我们能从童伟格的书写轮廓中瞥见许多风格,却无法用某一个特定的形容词去概括他。如同骆以军所说:“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 作为童伟格首次引进的作品,《王考》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是童伟格25岁出版的首部作品,一出版便惊艳台湾文坛,在其中他将种种小说的技艺操练到相当的高度,如黄锦树曾言:“童伟格的小说写作,几乎是一开始就很成熟了,好似直接跳过了学徒的阶段,第一部小说集《王考》里的多个短篇就几乎是杰作。”
★ “我问祖父,爱情是什么?我问他,人怎么这么愚蠢?我问,我们活着为什么?”在《王考》中,童伟格用锐利的冷调文字捕捉生命中的神秘瞬间,讲述老灵魂不欢的童年故事。他拆解具体情节、冻结叙事时光,让人物直接和命运对话。故事仓皇流转,却始终覆盖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 内容简介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童伟格运用乡土、魔幻写实,甚至是历史与神话的嫁接等各种自由的叙事,拓展出九篇面貌繁复的作品,并在这些篇章以滨海山村为原点,反复书写来去其中的人。他们跨过山,越过海,穿行公路,去往城市,最终又回返山村。不断徘徊的人们,重复出现的场景,让小说展示出一幅幅时间冻结的画面,并且在一次次静止的瞬间之中,直面命运。
◎ 名人推荐
★ 我确实为童伟格这些篇优美纯粹的小说迷惑吸引。“怎么可能那么好?”那是一个比我的小说启蒙时刻上跳了几十年的,宽阔而完整的“人直接与命运对话”“叙事尚未被污染之前”的地貌。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 《王考》彻底的抒情风格,也道出童伟格与抒情主义的亲缘性。在这一点上,他的写作可说是位于其他两个早夭的同代人袁哲生(强烈的抒情性)和黄国峻(标准的现代主义)的延长线上,企图更远地朝向其消失点——那永远不可能趋近的可能性的尽头。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 老灵魂不欢的童年,这是我对童伟格的小说看法。他几乎用小孩“我”的口吻说故事,锐利而冷静,情节流畅,难得之处是他擅用人物的动作描摹内心状态,纯然带着说故事的本色。读他的小说,我想到的画面是:“乡村杂货店前的老人,讲着童年故事。”
——台湾小说家 甘耀明
★ 在《王考》这本小说中,处处充满了死亡与失落的阴影,仿佛是不可抗拒地陷入到一个时间与时间的夹缝之中,指针卡住,故人物仓皇流转在梦境与现实的边际,而生与死俨然成为一体之两面,记忆斑驳成为拼凑的残缺碎片。
——台湾作家 郝誉翔
◎获奖记录
★《我》荣获1999年“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暗影》荣获2000年“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叁奖
★《躲》荣获2000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
★《王考》荣获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 作者以长篇小说《西北雨》成为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得主
1.《王考》 《王考》,书名释义,即是对一位仅在明朝姓余的读书人的游记里出现的一个名叫“王光”的虚构小说人物的考证。文中也就一笔带过,可说是毫无意义的书名,但它代表一种文化态度、一种文化坚守。书中“祖父”研究的文化,内容扎根乡土,但精神却远逾于此,甚至可谓超越...
评分本文为资料及讲座收集 标注原创标为防止抄袭 请勿打赏 感谢阅读 ·№· 童伟格讲过塞林格,他用了两堂课的时间讲《麦田守望者》,饱含深情,令人感动。 晚上的时候,重新整理课堂录音,竟然觉得要落泪了,他讲述一个两个三个《麦田守望者》里的画面,纽约公园里的野鸭子,墓地...
评分一时不知该如何下笔。 说实话,最起码这本书是在我现有的认知水平上,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中,最好的一本。 整整九个短篇好像写出了众生的孤独,这是桥梁,也是本质。在我看过千千万万个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形形色色的孤独后,25岁的童伟格,用9个人,将之前的人物逐一击...
评分曾听友人屡赞童伟格,我最近才读到他的短篇集《王考》。收录的文章有些年头了,同名短篇《王考》获二〇〇二年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大奖,《躲》获二〇〇〇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此外还有几篇获奖作品,大都集中在这个时段。 很讶异,写下这些小说时,作者还...
评分林颐/文 童伟格的小说,总给我一种时间凝滞的感觉。《王考》《无伤时代》《西北雨》,前者是短篇小说集,后两部是长篇小说,成书时间大约集中在近十余年,书写对象大多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转型化时期无所适从的偏隅城镇或乡村百姓。他们跟不上现代的脚步,仿佛被分隔在另一...
终于出来了!“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这是骆以军的一则评语。虽则童伟格如此厉害,但对于大陆读者,他仍是一位陌生的作者。本书是他二十五岁时出版的作品。
评分非常的棒,一言难尽,改天写个读后感
评分童伟格二十多岁的早期作品,故事里宗族、爷叔、礼节、村里村外这些,初看很像朱西宁式的土地文学,但它的形式让我总是想起马原、余华最早时候写的先锋小说,既熟悉又异质,既虚幻又真实,一种极度清晰的喃喃自语,佩服童伟格对语言的掌控力。书里所有故事基本都不是“处境”而是前史,一场场前后次序颠倒、印象最清晰的几幕不停涌至眼前的纯白梦境,故去之人、之事在念头中徘徊不去,最终凝结为触手可及的虚无。有几篇很难将情节梳理清楚,可视为作者单用语言质地来编织文学,既带着一股造梦的疯劲,同时又非常沉静,不靠台湾作家身上常见的“谈兴”来推进文本。最喜欢《驩虞》这篇,用“父亡”这件事产生的引力,将回忆中所有砂石统统吸附起来,形成优美的土星光环,是怎么从出殡、打蛇,一路写到国际金融的,童伟格的调动能力和说服力全都让人吃惊。
评分几年前读过《王考》一篇,不能说懂,只是被其中奇异的氛围吸引乃至着迷。如今总算读全。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是,读童伟格,懂或不懂真的不重要,只需在唇齿间感受他文章里字与字,词与词,意象与意向之间的碰撞,以及沉浸、沉湎,感受蛟龙吞大鳄,蚍蜉撼大树,天地万物旋转混搅,直至北海无光。
评分写得太好。那种好是一种微妙的距离感和意外感,就是有些词汇、句式你不看他组合出来真想不到是足以令人沉默良久,或追问不休的东西。总之太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