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尼埃尔·德马尔凯(Daniel Desmarquest,1946— ),法国著名作家。出版有小说《埃特莱塔峭壁》《永别的一幕》《天堂》《阿加·贝拉》等,其传记作品《卡夫卡与少女们》获2002年法国美第奇非虚构首奖。
“他知道少女具有一种堪称决定性的力量。
他从她眼睛里、嘴唇上和皮肤上得到的东西,
不仅是一种幸福的允诺。”
.
卡夫卡,文学史中最著名的名字之一, “卡夫卡就是文学本身,正如莫扎特就是音乐”。诗人勒内·夏尔说,他是“我们的金字塔”。而一座金字塔就是一座陵墓:“在它黑暗的墓穴里,埋藏着一个谜,一个吞吃人的谜。”
本书正是关于卡夫卡的谜题。对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而言,少女不仅是灵感,是素材,更是力量。对于卡夫卡的命运来说,少女则是一种危险的征兆,其中展现了疯狂和死亡,而他把它们都发展到了极致:跟着姑娘走,就是去受刑。她是一种劝说,劝他接受心里经常惧怕的命运。
而对姑娘来说,遇到和爱上作家卡夫卡,就无异于把自己交给了魔鬼。她们属于写作的仪式:卡夫卡蘸着她们的血泪来开笔。因此,尽管少女们不愿意,尽管她们在爱情上不忠,却能够促使一些书籍诞生,给另一些少女在美好夏日充当精神食粮。
在本书中,我们把作家的面孔还给他,只留下他的孤独和秘密:这些秘密使我们关注卡夫卡,并且把少女们像尺蛾一样留住。要走近他,做梦是最可靠的路径。现在,就让我们去逐一唤醒卡夫卡的少女们吧。
............................
★危险与战栗,深情与辜负,肉身与孤独,狂喜与受难,记忆的花影与肉体的芬芳,致命的诱惑与永恒的逃亡……一切悖论统一都可形容这本独特的传记:关于少女与文学,关于爱、死亡、卡夫卡。
.
★荣获法国重量级文学奖美第奇非虚构首奖,英国国民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美国著名作家琼·狄迪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均得过此奖;
.
★诗性的语言,悬疑小说式叙述,爱与恐惧的永恒命题:我们注定被那些毁灭性力量所俘获。
.
★恋爱、写作、阅读:青春期的三位一体——给所有热爱卡夫卡、在青春中追寻爱情和文学的读者。
.
★写作是宿命。而少女
是他的文学水妖,
他的爱欲之火,他的生命之光,
他生命中一连串的失败与灵感。
通过这部传记,我们得以窥见卡夫卡的另一重秘密生活,
在他广为人知的文学创作之外,在生命的暗影中,
我们听到一颗孤独的、得不到慰藉的心在跳动。
阅读时觉得与卡夫卡的唯一关联,就是菲莉丝。一个问题逐渐清晰了,只能通过信和距离维持的恋人,见面就要相互尴尬,无比难受的恋人,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只卡夫卡。未来也是这样。这又是生活的闹剧啊。 的确,他也是有洛丽塔情结的人,有很多女友,像所有癫狂型作家一样。可是...
评分阅读时觉得与卡夫卡的唯一关联,就是菲莉丝。一个问题逐渐清晰了,只能通过信和距离维持的恋人,见面就要相互尴尬,无比难受的恋人,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只卡夫卡。未来也是这样。这又是生活的闹剧啊。 的确,他也是有洛丽塔情结的人,有很多女友,像所有癫狂型作家一样。可是...
评分作者:宗城 原文首发于《北京青年报》 卡夫卡生前是一个小公务员,死后成为众多文学青年的偶像,他们自内而外模仿卡夫卡,像信徒朝拜上帝一样虔诚,而卡夫卡也有自己虔诚的对象,那就是文学本身。永恒的文学,就是卡夫卡的《圣经》,为了这本《圣经》,他可以献祭自己,热情追...
评分 评分第一次读卡夫卡的作品是他的《变形记》, 一个人变成了昆虫的形象。 变成了甲虫的格里高尔起初还能得到家人的关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人逐渐的开始嫌弃他,并且决定将他赶出家门,身患重病又面临饥饿的格里高尔,在对亲人的惦念中死去了。而他死后家人还策划着一场旅行,...
“两个年轻姑娘,总有一个肉体吸引我,但绝不是我喜爱的那一个。”读《卡夫卡与少女们》,天空越来越低,心越来越沉——我看到所有的生活都在粉碎我——他死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也偷偷溜走了,空空的,像是要下一点雪。但是有少女们呵,一种温暖、明亮的存在,像是要化开胸中沉霾,燃烧着他消瘦,近似于消渴的双颊。卡夫卡是孤独的,当文学和少女两两不能兼得(有别于后来用文学获取少女或用少女献祭文学),一种鲜活的生命或许意味着某种可能的救赎,性和写作就是一切,正如他每次写作都怀着一种射精不懈的力一样。之后是疲惫,徒劳,虚无,消失。书中有多次暗合了拿破仑,如蛋蛋都是一样的小,卡夫卡在最后一篇小说里提到了约瑟芬,二者都是被冬季所“杀害”——唯独“他受世界惊吓,满怀真理,独自走他的路去了”,留下一个满是少女的永恒的理想世界。
评分三星半 文笔很好,不过内容嘛,诚如其书名 ps:看完很想看《卡夫卡日记》
评分关于卡夫卡的传记类图书虽然不少,但本书切入视角独特,从卡夫卡身边的众多女性入手,梳理了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与女伴们之间微妙的关系,文笔优美,夹叙夹议,在同类书中十分独特。
评分卡夫卡的人生之书,少女们勉强只能算是其中一章;不能说不重要或者无关,但仅仅是人其中一面,文字其中一笔。选“亲密关系”做角度很好,因为几乎所有困缠卡夫卡的问题都与它紧密相关,将它作为进入灵魂和世界的切口,有足够多的好材料供深度分析和研究。可这本散文太过于流连事件,盘旋在少女和性的边缘,反复展现不幸的人的怪癖,分析浅淡而模糊。洋洋洒洒近四百页,只是把一个故事模版重刻了十几遍,除了花样重述卡夫卡浓雾一样的恐惧之外,还剩什么?文字的目的,是通向高度和深度,照亮人深处的不可言说;其余都是废话。
评分前互联网时代的文青轶事。卡夫卡真是错生了时代,如果是现在,他就是被广大女友粉崇拜的大大,他也渴求她们的热烈呼应,正面的反馈是他创作的动力,毫无反应或者不好的评价则让他心凉,并影响彼此的情感。卡夫卡爱着他的少女们,也恐惧着她们。或者说,是对纯公式化的生活的畏惧。靠近,犹疑,离开是结局。爱之于他,是无法抵达的城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