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岪与木心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木心 陈丹青 回忆录 中国文学 文学 理想国 杂文 现当代文学
发表于2025-02-02
张岪与木心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后几篇多为旧文的拼贴整合本 但守护与送别读来阵阵悲恸
评分死亡,如何对待死亡是我们一生需要去感知去学习的命题。陈丹青和木心亦师亦友,说不清楚是谁成就了谁,一个教会了一个年轻人许多的知识文化,一个让他在死后在文坛声名鹊起。正是这样的关系,让陈丹青面对木心的衰老,死亡会那样的冷静又是那样的不能自控。面对病床上的木心,他拿起画笔,画一个老人的日渐衰亡,他甚至觉得木心像一个孩子,他终于可以摸摸他的头像一个长辈一样。在木心死后,他好几次恍惚看见木心的魂魄,是吗,那是木心吗,或许是木心又有了什么绝妙的句子无人欣赏呢。更让人感动的是木心葬礼当天从各地赶来的读者,作为一个一直以来游离于中国文坛的作家,木心的中国的读者并不多,但那天有许多青年奔赴这场葬礼,是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件见面。值得注意的是,木心的文学成就斐然 ,可他还是一个画家,一个创新的作家。
评分买了理想国淘宝的签名本预售。这本书是从前丹青老师各处已发表过文章的合集(可能其中略有删改调整)。我常关注丹青老师发表的文章,所以未出版时一瞥目录便知已经阅读过了。不过能出版成一个合集也蛮有意义的。期待早点出版木心先生的遗稿吧,十周年再出我也等!
评分“木心既零落,山窍空呼号。” 落泪了呀。
评分买了理想国淘宝的签名本预售。这本书是从前丹青老师各处已发表过文章的合集(可能其中略有删改调整)。我常关注丹青老师发表的文章,所以未出版时一瞥目录便知已经阅读过了。不过能出版成一个合集也蛮有意义的。期待早点出版木心先生的遗稿吧,十周年再出我也等!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陌生的经验》及新书《张岪与木心》。
“我忽然明白:要和这难弄的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陈丹青
张岪,是木心为陈丹青起的笔名。
1982年,陈丹青、木心,先后赴美,在纽约地铁相遇,此后亦师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乃有此集。书中以极尽写实的笔墨,慎重恳切的文字,送别木心,也为读者带回了木心。
罕有一个人的死亡,被如此细致地描摹;也罕有这样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视死亡。本书从终点出发,追忆木心一生文学与艺术的旅程。随着木心身后《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的出版,以及木心故居纪念馆、美术馆的先后落成,作者回顾木心在纽约开讲“世界文学史”的漫漫历程,追忆海外孤露的生活点滴、文学灵感绽放的时刻、出访英伦的旅程,更以画家的体贴与见识,缕析木心绘画的渊源与追求。再没有一个人,能这样亲切而体贴地为我们道说木心的世界。
讲述了他与木心的相遇相识、相惜。 张岪,是木心给陈丹青取的另一个名字,取自陈丹青母亲的姓。岪乃崎岖不平之意。 死亡本身不可怕,直述死亡是需要强大的内心作支撑的。一很特别的读书感受:陈丹青从开篇,平铺直叙木心临终前的种种细节,没有任何的煽情与铺垫,他的语言、文...
评分文|陈丹青 木心好玩。与他初识那年,他曾说:“你名字蛮好,可惜都是横竖笔画,签名不容易好看。”我一想,倒真是的。后来书信往还,他称我“丹卿”,音同,增了笔画,还送了绰号“佛耳”,有时用作信的抬头。 改名字的雅兴、学问,是否失传,我不敢说,但木心精擅此道。我亲见...
评分 评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记得在《局部》里,陈丹青说王希孟的一句,没有想到过两年他就死了(大致是这么一句),同样在这本书里,陈也多次提到木心先生将在多少天后离世。尤其是P16,图片下方最后一句——一年后他就死了那句,我一读到,眼泪就下来。 一直以来我们文学史缺少的就是...
评分讲述了他与木心的相遇相识、相惜。 张岪,是木心给陈丹青取的另一个名字,取自陈丹青母亲的姓。岪乃崎岖不平之意。 死亡本身不可怕,直述死亡是需要强大的内心作支撑的。一很特别的读书感受:陈丹青从开篇,平铺直叙木心临终前的种种细节,没有任何的煽情与铺垫,他的语言、文...
张岪与木心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