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岪與木心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木心 陳丹青 迴憶錄 中國文學 文學 理想國 雜文 現當代文學
發表於2025-02-22
張岪與木心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人生得一知己,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評分早課:陳丹青《張岪與木心》,追思是可以的,流水式抒情和追悼部分的細節有點過瞭(更像內部翻閱,尤其配圖),再大的傷痛,在不停書寫的細節裏隻會流淌掉,什麼都不能過度消費,無論木心的纔華和木心逝世的傷痛,不能為一個人去搬一個時代過來,時代會過去,厲害的人自然會留下來。木心應該沒有那麼多話說,否則應該早就在場,那就是陳丹青說多瞭。木心給陳丹青改的名好啊,岪,康熙字典,1、山麯岪;2、山脅道。
評分僅讀兩篇,淚淌成溪,這是半途而廢的閱讀經曆中的異數——不因荒謬混亂,而因悲傷難已。事先聲明,我對木心沒有先入為主的任何情結,《文學迴憶錄》飄揚圖書榜首的輝煌歲月中,因怯厚重浩繁,我未曾拜讀。陳丹青老師的綿密敏銳,霎時將我罩於哀慟,久不能釋懷,這與逝者身份與成就無關,覆壓而下的是人類永遠不能逃避的亙古憂傷。老人神思逸散,庸俗到滑稽的儀式掩過生命的痕跡,將其定格為一具清零的肉體,降級為一個鬍亂拼湊的物件,和死亡本身相比,程序化的哀悼場景更殘酷。陳丹青先生身處其中,疏離在其外,一雙藝術的冷眼,旁觀著這場拙劣的謝幕,逼問著習以為常與司空見慣,這是智者的凝視。當代作傢群體中疲軟萎靡的文字終於做瞭迴匕首,鋒芒刺骨。如果要為漢語尋個希望的寄托,我隻願提名兩位候選人,一為野夫,二為陳丹青。
評分人生得一知己,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評分後幾篇多為舊文的拼貼整閤本 但守護與送彆讀來陣陣悲慟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靜物係列。業餘寫作,齣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草草集》《談話的泥沼》《無知的遊曆》《陌生的經驗》及新書《張岪與木心》。
“我忽然明白:要和這難弄的傢夥不分離,隻剩一條路,就是,持續寫他……我不想限製篇幅,不願遺漏種種細節。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結,給我上最後一課。”——陳丹青
張岪,是木心為陳丹青起的筆名。
1982年,陳丹青、木心,先後赴美,在紐約地鐵相遇,此後亦師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陳丹青開始書寫木心,八年過去,乃有此集。書中以極盡寫實的筆墨,慎重懇切的文字,送彆木心,也為讀者帶迴瞭木心。
罕有一個人的死亡,被如此細緻地描摹;也罕有這樣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視死亡。本書從終點齣發,追憶木心一生文學與藝術的旅程。隨著木心身後《文學迴憶錄》《木心談木心》的齣版,以及木心故居紀念館、美術館的先後落成,作者迴顧木心在紐約開講“世界文學史”的漫漫曆程,追憶海外孤露的生活點滴、文學靈感綻放的時刻、齣訪英倫的旅程,更以畫傢的體貼與見識,縷析木心繪畫的淵源與追求。再沒有一個人,能這樣親切而體貼地為我們道說木心的世界。
1 把木心的书首次带进家门的,是退休赋闲多年的父亲。那时,他的床头放着一本《哥伦比亚的倒影》,发暗的胭脂红封皮上写着作者“木心”。我问父亲:“木心是谁?”,“是个老上海”,父亲回答,“他写《上海赋》蛮有味道”。 我没有耐心读散文,也没有兴趣了解木心是何许人。 2...
評分 評分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内心是很奇怪的,一方面感慨人老了,将死了,生命之路大抵就走的没有那么容易和好看了,另一方面,想起了我爷爷,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村老人,他儿孙满堂,去世的时候我却觉得那么颓然和不体面,再想到了当那些丁克的人老了快死了,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如果木...
評分讲述了他与木心的相遇相识、相惜。 张岪,是木心给陈丹青取的另一个名字,取自陈丹青母亲的姓。岪乃崎岖不平之意。 死亡本身不可怕,直述死亡是需要强大的内心作支撑的。一很特别的读书感受:陈丹青从开篇,平铺直叙木心临终前的种种细节,没有任何的煽情与铺垫,他的语言、文...
評分前半部分直面病与死,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奇想之年》,几次读到哽咽落泪。 后半部分醍醐灌顶:“我们半个世纪的写作和话语,就是一个表态的、定性的口号系统”。我们总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总想把别人的想法统一成自己的想法。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于被强加、被统一,所以导...
張岪與木心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