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鸣谷应

山鸣谷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石守谦
出品人:
页数:473
译者:
出版时间:2019-11
价格:15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7920336
丛书系列:艺术史界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山水画
  • 美术史
  • 艺术
  • 石守谦
  • 艺术理论
  • 中国研究
  • 历史
  • 山鸣谷应
  • 自然
  • 哲思
  • 心灵
  • 静谧
  • 山水
  • 诗意
  • 东方
  • 内省
  • 共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

作者一面回顾始于10世纪、止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 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作者简介

石守谦,1951年生,艺术史研究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院士,台北“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著有《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史论集》《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等专著。

目录信息

前言
图版目录
第一章 序论 :山水画前史
一、山水画意与观众
二、10 世纪以前的山水形象
第二章 山水画意与士大夫观众
一、荆浩与 10 世纪山水画的初变
二、行旅山水与宋初士大夫之参与
三、林泉之志与北宋中叶的山水画
第三章 帝国和江湖意象 :
1100 年前后山水画的双峰
一、11 世纪后期的帝国意象 :郭熙的《早春图》
二、徽宗朝画院的山水画
三、潇湘烟云与贵游士夫的江湖山水
四、米家山水的登场
五、苏轼的崇拜者
第四章 宫苑山水与南渡皇室观众
一、南宋宫苑文化中的诗情
二、宫中游赏与宫苑山水画
三、宫廷中的诗意山水
四、宫廷画家与皇室观众
五、余绪
第五章 赵孟頫乙未自燕回的前后 :元初文人山水画与金代士人文化
一、赵孟頫自燕回后所作的《鹊华秋色》
二、《鹊华秋色》中怀古空间表达与书法性用笔
三、金代士人山水画与怀古
四、瓷枕上的山水画及庶民观众的出现
五、蒙元初期北籍官员支持下的山水画
六、赵孟頫返家后的古意山水画
七、余绪
第六章 赵孟頫的继承者 :元末隐居山水图及观众的分化
一、水村图的衍变 :渔隐图与吴镇
二、倪瓒隐居山水中的个人抒情
三、黄公望的道法山水
四、马琬与元末江南的文化庇护者
五、动荡中的观望式隐居 :王蒙与他的朋友
第七章 明朝宫廷中的山水画
一、来自皇室的新观众
二、皇帝与西藏僧侣
三、皇帝观众的改变
四、宦官的参与
五、宗室亲藩的需求
六、成化皇帝与狂肆风格
七、道教教徒的偏好
第八章 明代江南文人社群与山水画
一、文人绘画在 15 世纪苏州的新局
二、苏州文人的雅集山水图
三、苏州文人的纪游图与茶事图
四、别号图与 16 世纪文化新贵的参与
五、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城市所面临的挑战
六、董其昌与知音的追寻
七、文化新贵的另种观看 :苏州画师的山水世界
八、仇英的重要性
九、仇英的闺情山水与女性观众
十、居士作为山水画的观众
第九章 17 世纪的奇观山水 :从《海内奇观》到石涛的奇观造境
一、从“实景山水”到“奇观山水”
二、石涛的奇观山水图
三、石涛奇观山水的新观众
四、使节与奇观山水画的朝鲜观众
五、金刚山旅游与郑敾的奇观图绘
六、奇观山水的竞争
七、余绪
第十章 以笔墨合天地 :对 18 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新理解
一、1700 年前山水画与自然的对立
二、18 世纪初宫廷对实景之兴趣
三、18 世纪中期的层峦积翠山水
四、余绪
第十一章 变观众为作者 :18 世纪以后宫廷外的山水画
一、《芥子园画传》的突破
二、逸出画谱之外的庭园山水画
三、幕友的山水画与伟大的文化志业 :访碑图的作者与观众
四、19 世纪对地理新景观的探索
第十二章 迎向现代观众 :名山奇胜与 20 世纪前期中国山水画的转化
一、面对真实感的需求
二、山水画借助摄影照片
三、从“写生”到“古法写生”
四、行万里路新解与山水画的宣传
五、余绪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石守谦先生去年出版的新书《山鸣谷应》是一部山水画史,特别之处在于石先生把山水画的研究放置在作者与观众的张力关系中来进行的。 对于观众,特别是艺术赞助人的研究是20世纪下半叶艺术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比如巴克桑达尔的《意图的模式》就是这方面的先河。在中国艺术史的研...  

评分

翻的时候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有些段落写得真好,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些章节实在无法切题。 其实以“画家与观众互动”为题,实在即是各个群体不断变化的文化趣味,而趣味之变又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技术发展)无法脱离,其实是一个桥梁式的角度,帮助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更好得联想...

评分

翻的时候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有些段落写得真好,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些章节实在无法切题。 其实以“画家与观众互动”为题,实在即是各个群体不断变化的文化趣味,而趣味之变又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技术发展)无法脱离,其实是一个桥梁式的角度,帮助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更好得联想...

评分

石守谦先生去年出版的新书《山鸣谷应》是一部山水画史,特别之处在于石先生把山水画的研究放置在作者与观众的张力关系中来进行的。 对于观众,特别是艺术赞助人的研究是20世纪下半叶艺术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比如巴克桑达尔的《意图的模式》就是这方面的先河。在中国艺术史的研...  

评分

翻的时候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有些段落写得真好,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些章节实在无法切题。 其实以“画家与观众互动”为题,实在即是各个群体不断变化的文化趣味,而趣味之变又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技术发展)无法脱离,其实是一个桥梁式的角度,帮助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更好得联想...

用户评价

评分

以效果史/接受史角度写成的山水画脉络。最近最有启发也是最过瘾的一本书。

评分

非常精彩,此书不愧为石在《风格与世变》、《风格与画意》之后一集大成之作。尽管定题为“山水画观众的历史”,但并未给人以拘泥于此题之感,旁触的许多小问题同样新颖且值得深入研究。然而线索仍然是很清楚的,我个人认为“观众”这一线索又可再分为几条线,一乃文人,二乃宫廷,三乃平民,这三条支线在不同的时代皆有不同的表现,势力不断消长,彼此之间又始终是相互编织在一起的。我尤其感兴趣平民势力的不断增长与版画出版的关系,这个值得继续挖掘。石守谦能在一本书里涉及到如此之广而深入的人群,的确令人惊叹。另外,石虽师从方闻,但并未如其他人如班宗华一样排斥社会学分析,而是把美国东西部两学派的治学侧重点结合起来了。同样是分析绘画的受众,“观众”一词乃比高居翰的赞助人概念要贴切得多得多得多,挺值得写文继续讨论的。

评分

梳理山水画的历史,在好看的基础上,比大部分学者挖掘的更深,有很多不常见的图。

评分

非常精彩,此书不愧为石在《风格与世变》、《风格与画意》之后一集大成之作。尽管定题为“山水画观众的历史”,但并未给人以拘泥于此题之感,旁触的许多小问题同样新颖且值得深入研究。然而线索仍然是很清楚的,我个人认为“观众”这一线索又可再分为几条线,一乃文人,二乃宫廷,三乃平民,这三条支线在不同的时代皆有不同的表现,势力不断消长,彼此之间又始终是相互编织在一起的。我尤其感兴趣平民势力的不断增长与版画出版的关系,这个值得继续挖掘。石守谦能在一本书里涉及到如此之广而深入的人群,的确令人惊叹。另外,石虽师从方闻,但并未如其他人如班宗华一样排斥社会学分析,而是把美国东西部两学派的治学侧重点结合起来了。同样是分析绘画的受众,“观众”一词乃比高居翰的赞助人概念要贴切得多得多得多,挺值得写文继续讨论的。

评分

●艺术的存在与流传,仅靠艺术家并办不到。观众的共鸣才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但是在传统绘画史往往只关注画师和画作,对于绘画的观众们鲜少提及。其实,中国的传统绘画自带弹幕功能,印在绘画作品上的收藏印和题跋便是观众们留下的痕迹。●《山鸣谷应》就是这样一本探索中国山水画和观众之间的书。对于中国的绘画而言,有一个恒久的独特的主题,那便是山水。画师画的是山水,展现的却是政治社会、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山水画的发展延绵千年而弥新。但是仅仅从本身风格的变化发展和画家之间的互相影响来分析,山水画的很多流变特征还是无法得到解释。●这本书以独特的“画家与观众互动”这个视角来补全这些解释,讲诉中国山水绘画史。书中聚焦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山水画家们与特定的社群观众之间的互动联系,和由此促成的新的画意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