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2020年出版的处女作《秋园》,讲述了主人公秋园这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并以她的经历串联起百年中国的沧桑,深情而悲悯地描绘了底层乡间人物对苦难的承受与抵抗。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唉...... 去年读了《秋园》特别喜欢。和大家说的一样好。是一本实至名归的好书。因此对第二部期待很大。可是第二部读了之后,不太喜欢了。 让我最不舒服的是 “第二章:乡”。写了很多曾经的乡亲邻里,可是真的。越看心里越堵,这些乡亲邻里,没一个好死好报的。就是各种病死各...
评分我的奶奶生于1938年,属虎。她现在在粤北乡下的瓦房里,由我父亲——她最小的儿子以及在家工作的我照看。 她已老去,却像一只年迈的暴躁的老虎,那些浮沉的时光加诸在她身上的烙印,禁锢了她本就不快乐的灵魂,让她的晚年更加压抑。 幼年丧父、青年失夫、晚年丧子,她挺了过来...
评分《浮木》作者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 我在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了这本书,这...
闲读2021年之32:读这本书,忽然想起乡愁这二字来。从《秋园》到《浮木》,她笔下流淌的那些“全然无名的芸芸众生”的故事,是她“抵抗遗忘,抵抗丧失”的直接表达。其实,如本书的三个章节标题“家、乡、我”一样,她更要通过文字串起她作为“我”,与家、与乡、与故土所有联系的愿望。对于她,是“回归人的主体意识”的复苏,而对于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对,是人生,不是人),体会到的是一种异样的乡愁。这乡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深切的信仰,是尝尽悲苦后依然的平和、淡薄、淳朴、真实。
评分秋园续集,人生如浮木,飘飘荡荡不知道是波涛还是静流在等着你。这集写了更多人物,杨奶奶笔下的人大多纯良极少尖酸市侩的,所以看起这些故事来分外柔和有力量。
评分真好看啊,杨本芬女士了不起!一生颠沛流离、不乏苦难,却在退休后,于做饭洗碗、照顾老伴外孙女的间歇,提笔写作,还写得这么好。一个个中国最普通平凡的人的故事,生生死死、恩怨情仇、灾难与希望,那么质朴和烟火,就像在看老家叔伯姨的人生。这么真实有质感的记录,会一直流传下去吧。
评分我总爱拿东亚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对比,旁敲侧击地指出受儒家文化的深度影响,其糟粕也是如此相似。 以至于看到《乡》这一章的时候一直在试图与《82年的金智英》和《坡道上的家》做类比,试图牵强附会挖掘女性觉醒的点点滴滴。 可直到看完,再回忆《秋园》,才恍然大悟,我太肤浅了。奶奶质朴的文字和娓娓道来的回忆底下是更耀眼的人性啊,是近百年中国历史下女性更悠长扎实的无声呐喊啊 如果还非要类比,我相信她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一般的存在
评分麻叶,太苦了,怎么那么苦,感觉死完了……好在后面现在的平凡生活给了一些温暖!其实无论是浮木还是草芥,经历了生活所给的各种磨难以后,依然能笑对人生,这种女性温柔的力量才是最珍贵的。很多地方都读到鼻子酸酸,做人好难的。从小人物身上可以看见那个年代的魔幻,因为名字叫“王者兴”被批斗,因为自己的不小心把恨撒在女鹅身上的文秀(给她灌屎那点真的有点扶不住…其实死了还好,她不受罪,女鹅也不用来到世上受苦…算下来,世平郎中是最幸运的人了吧,富贵人家,为了体验一把败家子的生活,48年卖了家产去当下层人民,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化为贫农,又翻身成了主人翁,91岁安详离世(太魔幻了…她母亲因为白内障不能看书看电视那点让我觉得如果老了我情愿又聋又哑也不要让我瞎啊,求求了!湖南话代入感好好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