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未被打破的江南尺度 | 一份绵远流长的情怀气度 | 一幅精准的江南重彩图
“它仿佛跨越了时代,又仿佛无法跨过”,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得失……
《鹊桥仙》是杭州作家萧耳最新长篇小说,首发于《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小说追忆运河边的大码头——江南古镇栖镇的纷纭往事,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写到新世纪,青梅竹马的一小群人,先后走出栖镇,此后各经人事,风筝的那根线仿佛要断,却又没有断……多年以后,看似繁华不再的江南古镇,再次成为昔日发小们的人生舞台。一场场婚礼与葬礼,一次次聚散离合之间,社会万象奔涌而来,亦可谓“往事成心事,流年似他年”。它被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誉为——“给读者打开一幅精准的江南重彩图”。
萧耳是正宗江南女子,生于运河边、长于运河边,甚至出门求学也离不开大运河的滋养,在她的笔下,江南文明的底色就存在“栖镇”这样的江南古镇,无论盛衰与荣辱,它始终还在那里,存一息之脉相。在《鹊桥仙》里,烟尘繁华聚散而重归,似有一种江南尺度从来未曾被打破。萧耳扎根于江南故土,写出了与其同时代儿女这种江南尺度之上的人格和人性。
◆ 小说家 路内 倾情作序:每个中年人都能标榜过往年代的好,却往往无力诉说曾经的自己……翻一翻《鹊桥仙》的稿子,抬头看窗外已经是秋天,只觉得情谊深长
◆ 萧耳笔下的江南小镇,位于我故乡黎里镇之南,不记得是否坐船经过,但显然我听懂了吴越腔调的悲喜,看见那些儿女的细致脸庞,感到了梦里的水岸惊涛。——金宇澄(茅盾文学奖得主)
◆《鹊桥仙》来了,读后不仅羡慕,简直要嫉妒了。运河在她的小说里,水溶于水般地弥漫于小说,自然且丰沛地流进了人物的命运和历史变迁。——徐则臣(茅盾文学奖得主)
◆ 《鹊桥仙》里所述的人物与小世界,高一点,低一点,激扬一点,堕落一点,俗一点,雅一点,就都不是正宗江南调性。——金仁顺(知名作家)
时间带来的是不确定性,是现实对个人理想的无情湮没和摧毁。因而,《鹊桥仙》既是作者精神的还乡,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告别,是一曲时间巨流河之中的生命之歌。 江南:作为一种诗学 文 /温奉桥 故乡,对于一个作家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更是本原性的,俄罗斯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
评分 评分“荡发荡发”的故乡、梦与记忆 作者:来颖燕 故乡的形象曾经出现在大学刚毕业初习写作的萧耳笔下。和无数想用写作来慰藉或是发掘自己的作家一样,萧耳太清楚故乡的题材是一个矿藏,在那里自己孤身和所有的可能性共存。但提笔容易,落笔却注定艰难,那意味着要了解关于自己的所...
评分 评分关于河水的故事
评分读的是《收获》里的版本。其实是较为传统的题材,没什么起伏的小说情节。很意识流,读完全文每个人物的性格还是朦胧飘渺的,不确定的,但就是这种娓娓道来,像缓缓水流一样的文字却很吸引我,读的欲罢不能。说不清楚读完的感受,但在阅读过程中,真的很享受。
评分对此书几乎没什么印象
评分易从、易知是故事里的主人,但《鹊桥仙》却向我们诉说着一代人“难从难知”的成长历程。 小说从江南小镇出发,南北东西,大洋彼岸,兜兜转转,他们一群人,对,你没有听错,是一群人都在小镇相聚、离散、离散、相聚。 小说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道家的,世俗的,仰望的,底层的,中产的,所有的絮絮叨叨又在“荡发荡发”的水流声中远去,最后留下一股无力诉说也无法多说的时代沧桑感。 讲述这代人的成长经历,对年轻读者,尤其是对习惯了“不确定”性的90后、00后而言是陌生的,这种陌生感,再加上自己当前所处时代遭遇的不公与彷徨,难免会失去一些认同。然而,那一代作家所创作和思想的正是他们那个阶段的真实境遇,“流年似他年”。
评分萧耳曾称:“故事是编的,但是那些生活体验,那些衣食住行的细节,那些时代与流年,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或者是我的朋友们亲身经历的。”所以我们在故事中总能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江南人物风情之美,它不是浮于表面的绚丽,而是实打实的江南人生百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