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教授是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曾在京都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講學與研究多年,專攻比較醫學史。大約三年前栗山教授被哈佛大學挖墙角,目前任教於東亞系與科學史系主任、赖肖尔文化史讲座教授。
《身体的语言》从古中国和古希腊医学的歧异出发,阐析了古代中、希两大文化的身体的“表现性”,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各自对人类存在真相的探求。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不但是理论上的,也源自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
歧异之一在于“脉”。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医生最后都以手腕为诊断的部位,两个文化的医生把手放在类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古中国的“切脉”与古希腊测量脉搏的差别在哪里?
歧异之二在于“观察的方式”。古希腊医者着迷于肌肉的身体,探究着人体器官被创造的目的;古中国医者则在观察脸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感受与意向,探索体内变化所流露的皮肤色泽,思索色泽中深沉的意蕴。
歧异之三在于中、希医学对“血液”与“风”(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医学皆将血液视为生命的来源,但对“放血”疗法,态度却大相径庭;在古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医籍里,“风”持续性地扮演着人类疾病的主要来源,而在古希腊,自希波克拉底以后,“风”却主要指体内气息、内在力量或灵魂。这些差异显示了什么意义?
以上便是《身体的语言》全书要旨。据此,作者提出以下这个建议:比较研究身体认知的历史迫使我们不断重新检视我们认知与感受的习惯,并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在《身体的语言》中,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得以直观地体验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医者的世界。
将古希腊医学和中国医学进行比较,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比较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比较——对于构造上基本一致的身体,古代西方人和东方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本书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极为不同的理解——触摸的方式、观察的方式、存在...
评分由本书可以反思当今医学,6星推荐! 我具体谈谈第三部分,中西医的治疗方式。中希医学对“血”和“风”的不同看法。 血 古希腊人对血液过剩的恐惧,并予以预防性放血。联想到当今西医对手术的热充,无不表现出西医对“过剩”、“囤积”的恐惧。 而中国人则恐惧流失,忧心生...
评分将古希腊医学和中国医学进行比较,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比较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比较——对于构造上基本一致的身体,古代西方人和东方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本书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极为不同的理解——触摸的方式、观察的方式、存在...
2015年3月14-6月6日 读完。。四星半
评分15/06/01
评分读得比较早的一本书,对不同文化系统的身体与医学的比较分析呈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但其对材料的选择性遮蔽和对中医不同时代肌肉感知微妙变化的忽视,受到李建民等学者的批评
评分古希腊人对血液过剩的恐惧,并予以预防性放血。联想到当今西医对手术的热充,无不表现出西医对“过剩”、“囤积”的恐惧。 而中国人则恐惧流失,忧心生命能量的消散,堤防元气的消竭。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方对肌肉的迷恋、对性的放纵和中国对练功的沉迷、对性的节制。
评分李建民在导读中开篇说读这本书“是一种甜蜜的体验”,“不满意学院的写作格式,费心寻求足以与古人精神合辙押韵的辞藻”,到了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比较医学史的再思考》中,便成了“此书一开始即是误解的问题意识及‘异国风味’”、“其著作‘前言’没有任何研究回顾”、“所论多难指实”了……批判真是太容易的事,若拿中医论述和材料的丰富性和歧异性说事,那么任何一点归纳都能被拉出来鞭个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