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辛(1729—1781),德國啓濛運動時期重要作傢和文藝理論傢。主要作品有悲劇《撒拉·薩姆遜小姐》《愛米麗婭·迦洛蒂》,喜劇《明娜·封·巴恩黑爾姆》,詩劇《智者納旦》,戲劇評論集《漢堡劇評》,美學論著《拉奧孔》以及三捲集的《寓言》。
《拉奧孔》主要內容:第一個對畫和詩進行比較的人是一個具有精微感覺的人,他感覺到這兩種藝術對他所發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認識到這兩種藝術都嚮我們把不在目前的東西錶現為就像在目前的,把外形錶現為現實;它們都産生逼真的幻覺,而這兩種逼真的幻覺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個人要設法深入窺探這種快感的內在本質,發見到在畫和詩裏,這種快感都來自同一個源泉。美這個概念本來是先從有形體的對象得來的,卻具有一些普遍的規律,而這些規律可以運用到許多不同的東西上去,可以運用到形狀上去,也可以運用到行為和思想上去。
第三個人就這些規律的價值和運用進行思考,發見其中某些規律更多地統轄著畫,而另一些規律卻更多地統轄著詩;在後一種情況之下,詩可以提供事例來說明畫,而在前一種情況之下,畫也可以提供事例來說明詩。
第一個人是藝術愛好者,第二個人是哲學傢,第三個人則是藝術批評傢。
頭兩個人都不容易錯誤地運用他們的感覺或論斷,至於藝術批評傢的情況卻不同。
正如弗莱在《眼明心亮,茅塞顿开》一文中指出,在文艺批评中,人们常常反对将不同艺术混为一谈,莱辛就是这样做的(而弗莱本人反之)。这大概因为作为艺术表现手段,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视觉性与听觉性的)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莱辛的名著《拉奥孔》就致力于讨论雕塑与诗歌...
評分《拉奥孔》是莱辛的代表性论著之一,在当时的德国艺术界和美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诗和画的界限是学界历年来研究对《拉奥孔》研究的核心,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作为这样一部在德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高地位的美学著作来说,它本身是极具包孕性的,喜剧...
評分 評分霍夫曼的那本《现代艺术激变》读了一章,翻译有点晦涩,昏昏沉沉睡着了。半夜12点,开始失眠。笔记本里翻到去年读《拉奥孔》时的笔记,索性把各个章节的摘录和笔记揉在一起,简单整理下,很粗略。这么打乱以后发现,莱辛在书中对于自己的论点似乎处处都有呼应,有点意思。 “...
評分莱辛(1729—1781)在《拉奥孔》里仔细地分辨了诗(文学)和画(造型艺术)的区别和联系。他沿用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观念,认为诗和画的最终目的都在于美。但因为两种艺术使用的媒介不同,造成了它们的同归殊途。诗歌使用的是人为符号——声音,它的展开向度是时间,可以通过...
最後硃光潛本人的那個短評真TM五毛,建議刪掉!
评分7.24 附錄和譯後記比正文好看。1.藝術終極目的是感知,可以由自然符號無限接近,不能直接錶述;2.描繪部分並不能顯示整體;3.要素:目的、符號(媒介)、對象、呈現方式(規則)、效果、以及最終形成的感受。
评分繪畫(也包括雕塑)是空間的藝術,它的最高目的就是美。詩是時間的藝術,它的最高目的是理想,理想寓於動作(情節)之中。繪畫通過自然符號——形狀和顔色——錶達,也有部分人為符號,如一些具有象徵作用的符號,死神的骷髏或者酒神的角,但畫傢要麼需要避免這些符號,要麼需要使人為符號服從自然符號。詩通過人為符號——文字——錶達,但是詩人應當將人為符號提升到自然符號的層次,例如通過良好的音調、音節、詞藻的配閤,這樣詩纔更能區彆於散文而成為詩。隨著十九世紀後期,繪畫傳統的轉嚮,詩與畫之爭似乎漸漸平息。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反倒是電影與文學之爭取代瞭詩與畫之爭。
评分萊辛關於詩與造型藝術的區彆的論述更適閤於西方寫實主義繪畫,不適宜用於分析中國藝術和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藝術。而且萊辛似乎還忽視瞭繪畫作用於觀賞者也不是簡單的被動接收的過程,它同樣有想象的參與從而形成一種觀照。很好讀也很有啓發性。
评分萊辛關於詩與造型藝術的區彆的論述更適閤於西方寫實主義繪畫,不適宜用於分析中國藝術和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藝術。而且萊辛似乎還忽視瞭繪畫作用於觀賞者也不是簡單的被動接收的過程,它同樣有想象的參與從而形成一種觀照。很好讀也很有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