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其中《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
小王是和母亲一起买的这本《一句顶一万句》,说他和母亲一起买的,并不是说小王母亲也喜欢看刘震云写的书,也不是说他们娘俩凑钱买的书,而是小王和母亲去看病,回家途经一个大型盗版书场,小王拉着母亲去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还有《遥远的救世主》和《三毛全集》。钱是小王的...
评分五百多页,利用琐碎时间,看了大半个月。 分为上下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展现了老杨家4代人的故事,爹老杨,儿杨百顺,孙女巧玲(曹青娥),其三儿一女,以牛爱国为代表。 实在佩服刘震云,这一场戏妙,如果拍成影视片会很好看,不过鉴于多数原著被改得面目...
评分我是读翻译小说长大的,当代中国小说看得特别少。去年意识到这总是个问题,请各种朋友推荐他们认为好看的中国小说,其中一位推荐了《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创作的影视剧在我看来是另外一个领域了,我对他小说的印象停留在上中学的时候每天中午在我妈办公室听小说连播里有人读...
评分这段时间顶着烈日学车的间隙,有一搭没一搭和教练聊天,聊完了那几句嘴边的话,好像也就无话可说,倒有些当初后悔报这单人班了,要是三四个人一起学,也热闹些。其实,倒不是自己憋了多少话,找个人就掏心窝子说个痛快才过瘾,相反,早些年觉得心里深深浅浅里封存着一堆可...
评分刨去那些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短篇,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只读过两篇:《故乡天下黄花》和这本《一句顶一万句》。 《故乡天下黄花》是瞬间就把我给镇住了,让我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经历过那种简练无情、看似漫不经心实际刀刀见肉的叙事之后,我以为自己对刘震云的小说不会再有那种...
又名《关于“不是……是……”的一万种造句法》。
评分我喜欢刘震云这样说话,喜欢这样的话,不是因为他说的多么高深,而是觉得这话虽然绕,但所有的落脚点都站到了理上;喜欢这样的话也不是因为句句在理,而是因为这句句在理的话如果不用这样的话来说,就失了些乡土气的风致;其实也不是因为接地气,而是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如此,绕来绕去,本来是这样的事,后来也便成了那样的事了,本来是一件事,后面也变成千万件事情了。
评分书里的人物都亲切,好像小时候听妈妈讲姥姥的故事。回到循环的人情世故,村庄和田野都装着小人物们类似的命运。北京的凌晨相比之下寡然无味,书里最辽远的一桩孤独,就是巧玲“一梦醒来,窗外的月牙,映在枣树的树杈间。”
评分写了我们每个人的别扭,每个人的孤独。
评分老爸说《一句顶一万句》整本书都是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地说,看不出来什么。但他还看得津津有味。书中讲得都是身边人身边事儿,将每一个人每一段人生每一个细节都放大,每往前走一步都能捏出苦水来。别说永世知心人,有时候找个说句话的人都难。出延津,回延津,哪里出于自愿,都是被逼出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