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简介
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1942—2013),首位获普利策奖及留名好莱坞星光大道的影评人。1967年在《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开设影评专栏,1975年获普利策奖,同年开始在PBS主持电视影评节目,长达35年,以即兴的幽默和中肯犀利的点评征服全美观众,其标志性的“拇指向上”(thumb-up)点评图被注册为商标,成为家喻户晓的“观影风向标”。与此同时,还担任芝加哥大学电影课程讲师、伊利诺伊大学电影与媒体学教授。另著有“伟大的电影”系列、《在黑暗中醒来:罗杰·伊伯特四十年精选》、《生活本身》等。
维尔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1942—),德国著名导演,德国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曾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最佳导演奖,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代表作有《陆上行舟》《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阿基尔,上帝的愤怒》等。
译者简介
李尚,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师、译者,译有《伟大的电影:终章》。
罗杰·伊伯特×维尔纳·赫尔佐格,首位获普利策奖并留名好莱坞星光大道的电影评论家×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的传奇导演
30余篇现场对谈、精选影评、深度采访、珍藏书信……记录40余年超越生死的珍贵友谊,碰撞出关于电影与人生的真知灼见
高山流水、顶峰相见,他们是电影界的战士,书写导演与影评人关系的一段传世佳话
赫尔佐格温柔作序,伊伯特致谢长信深情呈现,大师班实录重见天日
-------------------------------------------------------------------------------------------
????️编辑推荐
电影人和影评人常常水火不容,而在这本《在世界尽头相遇》中,我们却可以见证一段相互成就的友谊。1968年,初出茅庐的伊伯特在纽约电影节上看到了赫尔佐格的第一部电影,两位年轻人在位于格林威治村的某个公寓初次相遇,当时伊伯特坐在赫尔佐格脚边的地毯上,“感觉到了一种很强烈的联结”。说伊伯特成了赫尔佐格的粉丝也许有些不敬,但也并不离谱,在这位有着严格标准的苛刻评论家眼中,赫尔佐格是不会犯错的。从1972年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到1997年的《小小迪特想要飞》 ,伊伯特对其一部又一部作品给予盛赞并不遗余力地将它们推向世界。赫尔佐格称其实他们私交上彼此“谨慎地保持着距离”,但却因在电影和艺术的基本层面上有着深刻共识而产生联结。
两人相识的近半个世纪来,伊伯特坚持每年阅片数百部,离世前那几年在身患重疾的情况下,一直顽强地与时间赛跑、笔耕不辍;赫尔佐格则为了拍电影一次又一次地“在死亡边缘试探”,试图探索人类的勇气、激情和超越庸常的真实。他们之间的联结也许出于这种极致而纯粹的热爱。
如今电影世界已经永远地失去了罗杰·伊伯特这位守护者,赫尔佐格仍坚守在前哨阵地、奋力创作。或许正如赫尔佐格为伊伯特所写悼词,“关于电影的知识分子式沉思濒临消亡”,所幸他们的作品和文字都留了下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了。
★★★
你和你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无价的,在那么多人都使电影蒙羞的时候,你却光耀其名。
——罗杰·伊伯特,《致维尔纳·赫尔佐格的一封信》
我一直说他(伊伯特)是电影的精兵,因为他曾用一模一样的称呼叫我,但我坚持说“罗杰,这称呼用在你身上合适多了”。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里,他是一名骁勇的战士,我始终赞赏他那不屈不挠的勇气。他去世时,一个时代随之终结。他是世上最后一头猛犸象。
——维尔纳·赫尔佐格
★★★
????️赫尔佐格导演温柔作序丨赫尔佐格亲自作序,回顾二人各自为捍卫电影、探索真实所经历的战斗,以及在“谨慎的交往”中难得的“交心”时刻。
????️大师班实录重见天日丨独家收录伊伯特主持的赫尔佐格大师对谈活动实录(此前仅能在一本尘封已久的小册子中找到),见证赫尔佐格导演才华井喷期的创作意识、艺术观念和幕后故事。
????️深度影评汇集一册丨23篇“伊伯特评赫尔佐格电影”文章首度结集出版,含6篇“伟大的电影”系列影评,还有对赫尔佐格作品的全景式评述,可谓有史以来最完整的“赫尔佐格专题影展”,由伊伯特担纲解说的创造力发现之旅。
????️延续多年的真挚对话丨6次坦诚交谈,从1982年戛纳电影节《陆上行舟》首映开始,至2010年向观众逐镜讲解《阿基尔,上帝的愤怒》,碰撞出关于电影与人生的真知灼见。
????️网络论争战况还原丨一场关于赫尔佐格电影的网络争论,赫尔佐格本人也加入进来“贴脸开大”,正本清源。
????️致谢长信深情呈现丨2007年,赫尔佐格于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结尾将其题献给伊伯特,伊伯特怀着“敬慕之心”写信致谢,感慨道:在影片中一只“偏离方向却决绝前行”的企鹅身上看到了自己。
????️知名设计师操刀,典雅别致双封设计,适合收藏或送礼丨以同名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为灵感来源展开视觉设计,澄澈的冰原倒影呼应二人精神的映照与共鸣。封面选用高阶映画特种纸+专色印刷。
????️名人推荐
电影是罗杰的生命。他的写作充满激情,建立在对电影和电影史真正理解的基础上,他的文章帮很多电影找到了观众。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对于一代美国人,尤其是对于芝加哥人来说,罗杰就是电影。
——美国前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这个导演(赫尔佐格)了不起!把船运到山上,还有歌剧,我绝对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黑泽明
70年代我受到启示最大的是德国新电影,尤其是赫尔佐格。他证明精彩的电影可以由一个人开始做,而不倚赖巨大的投资。我对此充满信心。
———杨德昌
(赫尔佐格是)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遇见维尔纳·赫尔佐格对我来说是件幸事,当时我在挑选角色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惑……他给了我一个回归初心的机会。
——尼古拉斯·凯奇
我认为赫尔佐格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导演。真的伟大。我在英国的时候曾在电视上看过《史楚锡流浪记》……不到两秒钟我就被它完全俘获了,我此前从没看过类似的东西。
——大卫·林奇
如果赫尔佐格拍了一部有人慢慢疯掉的故事,那么不用说,去看就对了。
——朴赞郁
????️媒体推荐
伊伯特的影评展现出了对电影史和电影技巧近乎无与伦比的把握,以及令人惊叹的知识面,但他很少让人觉得他在卖弄。他只是试图告诉你他的想法,并激发你去思考电影如何运作、电影能做什么。
——A. O. 斯科特(A. O. Scott),《纽约时报》
这本优秀的作品集将带领读者重访或第一次体验赫尔佐格独特的影像,这正是伊伯特的愿望。
——《图书馆杂志》
这本书收录了已故的罗杰·伊伯特写的关于他的朋友维尔纳·赫尔佐格的所有材料,以赞颂电影界备受尊敬和喜爱的两位人物。对两人或其中一人的粉丝,这本书都是必读。
——《光谱文化》杂志
????️内容简介
罗杰·伊伯特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也是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近50年来,他以直言不讳、雄辩有力的文风,为《芝加哥太阳报》撰写了大量影评。在这些文章中,他将渊博的电影知识与对生活的纯粹的热爱结合,书写对电影的深层理解。伊伯特尤其欣赏维尔纳·赫尔佐格导演的作品,自1968年两人在纽约电影节上相识以来,他们展开了一段长达40余年、彼此成就的友谊。伊伯特把赫尔佐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列为影史十佳,赫尔佐格则将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题献给伊伯特。
本书是这段友谊的一份珍贵的记录,汇集了两个人的对谈、书信,伊伯特关于赫尔佐格电影的全部影评,以及包括采访在内的其他文章。赫尔佐格在序言中讨论了他与伊伯特的关系;其著名的《明尼苏达宣言》发表于与伊伯特的一次对话中,本书也做了收录。两人的文字和言谈真挚、质朴,邀读者以崭新的视角,一起体验电影和生活里的真相与狂喜。
如果只说我想念着罗杰·伊伯特,那是不完整的。我想说的事情远不局限于他;我想说的要深刻得多。尽管罕见,电影曾造就出一些男女,他们的观点可以代表我们所有爱电影的人,他们是我们的守护者,是在隧道尽头指引我们的光亮。影评人洛特·艾斯纳(Lotte Eisner)是其中之一,电...
评分如果只说我想念着罗杰·伊伯特,那是不完整的。我想说的事情远不局限于他;我想说的要深刻得多。尽管罕见,电影曾造就出一些男女,他们的观点可以代表我们所有爱电影的人,他们是我们的守护者,是在隧道尽头指引我们的光亮。影评人洛特·艾斯纳(Lotte Eisner)是其中之一,电...
评分如果只说我想念着罗杰·伊伯特,那是不完整的。我想说的事情远不局限于他;我想说的要深刻得多。尽管罕见,电影曾造就出一些男女,他们的观点可以代表我们所有爱电影的人,他们是我们的守护者,是在隧道尽头指引我们的光亮。影评人洛特·艾斯纳(Lotte Eisner)是其中之一,电...
评分如果只说我想念着罗杰·伊伯特,那是不完整的。我想说的事情远不局限于他;我想说的要深刻得多。尽管罕见,电影曾造就出一些男女,他们的观点可以代表我们所有爱电影的人,他们是我们的守护者,是在隧道尽头指引我们的光亮。影评人洛特·艾斯纳(Lotte Eisner)是其中之一,电...
评分如果只说我想念着罗杰·伊伯特,那是不完整的。我想说的事情远不局限于他;我想说的要深刻得多。尽管罕见,电影曾造就出一些男女,他们的观点可以代表我们所有爱电影的人,他们是我们的守护者,是在隧道尽头指引我们的光亮。影评人洛特·艾斯纳(Lotte Eisner)是其中之一,电...
干货着实不多,影评也存在不少重复(有的描述甚至4次!) 只有部分聊天有点新内容,但能感觉到伊伯特的崇敬是真的,且意外提到<归途列车>,广东打工类比成被催眠的失意村民也是有几把洋刷子。
评分对赫尔佐格的采访部分对我来说价值大于伊伯特的影评(他写赫尔佐格美国时期的作品比更早期熟练有趣很多。《儿子》那篇看得我乐死了完全也是粉丝mindset),毕竟已看完电影再去读主旨为吸引观众前去观影的文字肯定有些怪,而且我更注重自己一手观影感受而不是他人评价。但同时如果足够了解赫尔佐格作品读本书的乐趣依然不少:好玩细节很多,有各种金句出处。另外伊伯特堪称赫金领嗑CP粉,“爱恨纠缠”,啧啧。译文读着清晰流畅。部分词汇比如vision/visionary我个人会选择不同译法。唯一发现的问题查了下应该是伊伯特自己原文有误。介意的地方是“处女作”这词看着碍眼建议改成“首作”。总体推荐赫尔佐格爱好者入手。我自己买了一本,送了朋友一本,同时感谢编辑也送了我一本。质量OK至少我送人比较放心????
评分干货着实不多,影评也存在不少重复(有的描述甚至4次!) 只有部分聊天有点新内容,但能感觉到伊伯特的崇敬是真的,且意外提到<归途列车>,广东打工类比成被催眠的失意村民也是有几把洋刷子。
评分对谈部分都太精彩了,真正的导演和影评人之间的对话。影评人没有过分谄媚,而是不断提出恰当的问题;导演也没有一味地回答,而是会反驳或者打断。这种映后才是有价值的。
评分对谈部分都太精彩了,真正的导演和影评人之间的对话。影评人没有过分谄媚,而是不断提出恰当的问题;导演也没有一味地回答,而是会反驳或者打断。这种映后才是有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