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德国

日本与德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日] 仲正昌树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暴凤明
出版时间:2025-6-1
价格:4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98100
丛书系列:历史学堂
图书标签:
  • 日本
  • 德国
  • 比较研究
  • 历史
  • 文化
  • 政治
  • 经济
  • 国际关系
  • 二战
  • 现代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道歉?”“为什么不道歉?”

日德两国对二战反思的差异如何形成?

读这一本就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围绕战争责任和国家道歉的问题,日德两国国内与邻国之间都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冲突和争议。而在战争结束八十年之后的今天回看,德国反思历史的态度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赏,日本却仍不时陷入历史问题的舆论纷争。二者之间为何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异?

作为出生于战后日本的德国思想史研究者,作者在本书中尝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这一问题的方方面面。尽管德国和日本的战后思想看似相似,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这既因为两国在近现代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也受到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作者从战胜国对二者的定罪处置、对战争责任理解、战后国家形态、战后两国所处的地域性周边环境等的不同入手,尤其侧重介绍两国知识分子思想以及其对国民影响力度的差异,为我们理解日德两国历史问题态度差异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视角。作者也希望日本社会能在了解这些历史脉络差异的基础上,更多向德国学习和借鉴,以解决与东亚邻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作者简介

仲正昌树

1963年生于日本广岛。东京大学大学院地域文化学博士,现为金泽大学法学类教授。专攻社会思想史、比较文学史。著作有《货币空间》《后现代的左回旋》《“隐藏之神”的痕迹》《“法”与“法外之物”》《法的共同体》《历史与正义》《“不自由”论》等。

译者

暴凤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副教授,东亚语言文化学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专业会员,中华日本哲学会会员。译有《隐性社会规则:终身雇佣制塑造的日本》、《为什么要读人类学》等。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李雪涛
序言 两种“战后”
第一章 两种“战争责任”
第二章 关于“国家形态”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实践”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的状况
结语
德国与日本 与战后思想相关的主要事件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差强人意,历史学家论争那块因除哈贝马斯外相关文献不多而显得有些意思,但关于日本战后思想的部分便有些糟糕了。关于历史主体论争/历史教科书论争部分仅是蜻蜓点水,对于内容与论争场所的处理依旧陈旧。东浩纪曾站在高桥之立场来去批判加藤,但随后又转移了阵地,以此可管中窥豹。入门书,水平还可据翻译质量而浮动。

评分

时间顺序和问题导向杂糅的写法,板块化的感觉明显,并未确立时间轴,只在其中片段介绍既有的宏大叙事和思想判断。 德国的部分主要是罪责问题、历史学家论争和法兰克福学派,表面上是作为日本的镜像来对照,但我以为实际上也以德国的情况来设定框架。但日德思想史的相互映照的问题被搁置了(丸山真男的杂居性和构造的引入两个论题只被提到,而没有展开),第四章则写得太粗糙,很多重要问题一笔带过了。 虽然新教科书先被提及,但论及日本的部分的关键转折点是在第三章谈60年代的社会运动—青年运动。但是,如前所述,板块化的乱序和“客观化”消解了历史解释的力量。 作者的“现实主义”在叙述日本思想时呈现为一种外部性视野,还原论的特质很强(尤其体现在对日马的评论);但对德国思想家比较宽容(除了哈贝马斯)。可以说作者是个“丸山派”。

评分

差强人意,历史学家论争那块因除哈贝马斯外相关文献不多而显得有些意思,但关于日本战后思想的部分便有些糟糕了。关于历史主体论争/历史教科书论争部分仅是蜻蜓点水,对于内容与论争场所的处理依旧陈旧。东浩纪曾站在高桥之立场来去批判加藤,但随后又转移了阵地,以此可管中窥豹。入门书,水平还可据翻译质量而浮动。

评分

差强人意,历史学家论争那块因除哈贝马斯外相关文献不多而显得有些意思,但关于日本战后思想的部分便有些糟糕了。关于历史主体论争/历史教科书论争部分仅是蜻蜓点水,对于内容与论争场所的处理依旧陈旧。东浩纪曾站在高桥之立场来去批判加藤,但随后又转移了阵地,以此可管中窥豹。入门书,水平还可据翻译质量而浮动。

评分

时间顺序和问题导向杂糅的写法,板块化的感觉明显,并未确立时间轴,只在其中片段介绍既有的宏大叙事和思想判断。 德国的部分主要是罪责问题、历史学家论争和法兰克福学派,表面上是作为日本的镜像来对照,但我以为实际上也以德国的情况来设定框架。但日德思想史的相互映照的问题被搁置了(丸山真男的杂居性和构造的引入两个论题只被提到,而没有展开),第四章则写得太粗糙,很多重要问题一笔带过了。 虽然新教科书先被提及,但论及日本的部分的关键转折点是在第三章谈60年代的社会运动—青年运动。但是,如前所述,板块化的乱序和“客观化”消解了历史解释的力量。 作者的“现实主义”在叙述日本思想时呈现为一种外部性视野,还原论的特质很强(尤其体现在对日马的评论);但对德国思想家比较宽容(除了哈贝马斯)。可以说作者是个“丸山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