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包括川端和三岛在20余年间的24封往来书信,内容包括文学、工作、友谊、私生活等诸多方面,读者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两人之间的师生和朋友的友谊,同行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了解日本同一时代最高成就的作家,同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相继自杀的原因。
如今何止是中国文坛感到寂寞,其实日本文坛也在进入21世纪后顿感繁容陡地萎缩。上世纪繁花似锦的日本文坛,最耀眼的两颗巨星当属川端康成与三岛由纪夫,他们是同届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他们的文字俨然是日本文坛的两极,却相互牵绊,相继自主结束生命,恶作剧般给世间留下惊...
评分如今何止是中国文坛感到寂寞,其实日本文坛也在进入21世纪后顿感繁容陡地萎缩。上世纪繁花似锦的日本文坛,最耀眼的两颗巨星当属川端康成与三岛由纪夫,他们是同届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他们的文字俨然是日本文坛的两极,却相互牵绊,相继自主结束生命,恶作剧般给世间留下惊...
评分在上班时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两人的作品我都看过,只是不是全部都看过。 这两个人性情那么不同,怎么会持续了一生的情谊?从信件的文风可以感觉到,川端是接近女性的纤弱、带点悲剧的敏感,他笔下的景物和人物,都具有一种典型的日本阴柔美。所以他擅长写雪、写秋、写淡淡...
评分书信这种东西,如果存在表演的可能性的话,顶多是两个人之间的对手戏吧?或者一开始就是两个人合谋,准备好了将来要出版,通过书信这种方式演一场戏---即使是这样,看看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到底默契到哪一步,也是很好玩的事情嘛。 特别是三岛,他的小说总带着激烈的...
评分在上班时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两人的作品我都看过,只是不是全部都看过。 这两个人性情那么不同,怎么会持续了一生的情谊?从信件的文风可以感觉到,川端是接近女性的纤弱、带点悲剧的敏感,他笔下的景物和人物,都具有一种典型的日本阴柔美。所以他擅长写雪、写秋、写淡淡...
说句癫狂的话,文学能揭发世间的诸样不圆满的感觉,为一感觉,一作者不去化解它,而去落笔承载它,实在是次一级的策略——感觉被抽象地付诸纸面,似遭排遣,实是凝固下来,它在眼前堆叠,在心田撒野,盘桓不去,决绝也就更加扎眼,以至索人性命。川端与三岛,差了廿七岁,各执一种似乎不可触摸,却又似乎极基础极平凡的美感(前者是物哀式的女子美,后者是以身体行动为尊的男子美),于是大概就联络了灵犀吧,促进了彼此的生命,增益了写作时能量,也成就了各自的决绝。另,日式信札的温润谦恭地质地,忘年往来间的互促空间,令人神往。
评分深深的寂寞。就是即使在说话、交流,仍然能感到的那种寂寞。三岛的寂寞,跆拳道黑带的寂寞,雨水、疾病、战争和志野陶的寂寞,写信时书桌和钢笔各自为政的寂寞。最贴切的是通信的寂寞。那味道,就像吸嗅煤气,有时会感到糟糕,有时觉得真的棒极了。
评分看到1966年底,两人还在信中拿自己作品在欧洲的发行量开玩笑,川端还炫耀说‘我的书在荷兰卖得比你好哇’。可到1968年川端一获诺贝尔奖,两人的文字突然严肃起来了,三岛向川端暗示自己要去自杀,川端了解三岛的性格,觉得内心有愧,又怕说破了伤害三岛的自尊心,只好小心翼翼地岔开话题。最后几封信读起来真觉得如履薄冰,一阵阵寒意透出纸背来。
评分即便是和老师的书信,三岛也不愿意发表吧。塑造完美的舞台形象,怎么能把后台的事儿也抖落出来呢,哪怕是看似前台实则是后台的事儿。后台的就是后台的。倘若有时间有条件,三岛谋死的计划中一定会把所有书信都追回销毁,可那样就暴露了他的作案动机。也只能做到最小化暴露,甚至期望大家不要发现才好。话说不成魔不成活,可成魔成活也还是个戏子。有时候细想来,三岛的文字真是好文字,可这个人真是个大笑话。
评分说句癫狂的话,文学能揭发世间的诸样不圆满的感觉,为一感觉,一作者不去化解它,而去落笔承载它,实在是次一级的策略——感觉被抽象地付诸纸面,似遭排遣,实是凝固下来,它在眼前堆叠,在心田撒野,盘桓不去,决绝也就更加扎眼,以至索人性命。川端与三岛,差了廿七岁,各执一种似乎不可触摸,却又似乎极基础极平凡的美感(前者是物哀式的女子美,后者是以身体行动为尊的男子美),于是大概就联络了灵犀吧,促进了彼此的生命,增益了写作时能量,也成就了各自的决绝。另,日式信札的温润谦恭地质地,忘年往来间的互促空间,令人神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