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卡普钦斯基(1932—2007),生于波兰东部小城平斯克近郊一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遭受二战磨难。高中毕业后开始发表作品。1951年考入华沙大学语言文学系,后转入历史系学习。1956年毕业分配到《青年旗帜》杂志社工作,同年派往印度。1957年从日本转道北京,任特派记者。从此开始了他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的生涯,足迹遍及五洲四洋一百余个国家,特别是深入拉美、非洲、中东等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亲临火线,发回弥漫着硝烟的真实报道和照片。他一生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次被判死刑,四十余次被拘关押。同时作为作家,获五十项国内国际大奖,六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创作了二十余部文学作品,有的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主要著作有《生命中的另一天》(1976)、《皇帝》(1978)、《伊朗王中王》(1982)、《帝国》(1993)、《太阳的影子》(1998)、《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2004)。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部分是自传,部分是文学批评,部分是沉思录。它讲述了两个相互交错的旅行:即作者本人环绕世界的旅程,和他对古希腊历史地理学家R.希罗多德足迹的追寻。
在行文过程中,R.卡普希钦斯基展示了R.希罗多德的热情,像他这样充满热情的人并不多,醉心知识,才智超群,“旅行是他必不可少的事业,他的自我辩白是全心投入,奋力了解人生、世界、或许最终还有他自己”。通过环游世界的旅行,R.卡普希钦斯基感受深刻,探索过去比作为记者探索当下更为有趣、更是着迷于穿越时间的界限。在他看来,“每部历史,包括R.希罗多德记下的每一页,都向时间狭隘者表明,当下一直存在,历史只是现在的不断行进,我们所谓的古代时间对于亲身经历的人来说却是眼前的现实。”最后,R.卡普希钦斯基指出了R.希罗多德的困境:他穷尽一生要保存历史真相,防止人类时间的痕迹被时光抹掉;但他研究的主要来源不是一手经验,而是其他人按照自己的看法叙述的历史。
R.卡普希钦斯基认为,我们可以努力减少或缓和分歧,但永远无法滤掉。我们永远不可能直接身处历史,而只能是别人叙述、呈现的历史,是他或她认为的样子。
卡普钦斯基认为自己师承于希罗多德,说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记者和第一位全球主义者。他对希罗多德奉若神明,还因为希罗多德不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历史学之父",而且是"谎言之父"。如果说修昔底德是科学化历史的奠基人,冷静地分析权力政治,那么希罗多德就是第一位虚构史学家,他在书中记录各种精彩的故事,不论其真实与否。新闻报道也有两种,像旗语一样清晰扼要,或者充满诗句和影
尽管印度语和中文的书写方式对我来说都同样难,可是这两个国家人民的行为方式却明显不同。印度人显得很放松,中国人表现得很拘谨,警觉心很强。印度人即使在拥挤不堪时也不会成群结队,他们的人群显得很松散,杂乱无章,缓缓地流动着;而在中国,人多拥挤时,人群也是成形的,显...
评分卡普欽斯基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他的作品時寫給“全球各地仍保有赤子之心並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們”。 什麼是赤子之心和充滿好奇?作者本人是,希羅多德也是。 卡普欽斯基如果沒有讀《歷史》,大概又會成為那個時代一個典型的波蘭人,甚至典型的波蘭記者。在封閉社會長大,...
评分异域的历史故事 ——读卡普钦斯基的《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Juno 卡普钦斯基的职业是波兰《青年旗帜报》的记者,于是他有了很多机会实现他踏出国境的梦想,所以他也是游记作家,是报告文学作家,当然只要愿意,诗人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同时他也是摄影家。希罗多德生活在公元...
评分卡普辛斯基的《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是一份恰当的遗嘱。 许多中欧作家一直醉心于人类记忆这个主题,例如已过世的波兰诺贝尔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的诗歌,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的散文,还有其他数不清的作家等等。正如昆德拉所说“...
评分除了翻译的问题之外,作者的“两条线”并未很好的融合连贯起来,所谓“时间上的旅行”大部分都是在复述希罗多德《历史》的情节,自己独特的分析和思考并不多见,有见地的观点更少;“空间上的旅行”着墨不少,但也基本上局限于对当地市井生活场景的基本描写,也缺乏深入的探索...
powerful!
评分希望译者能去译《帝国》,现在只有一个从英文版译过来的繁体版,两次翻译中得丢了多少东西。
评分boring
评分我不喜欢。跟写《皇帝》的就像是两个人。
评分游记真的过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