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As her usual focu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ovincial aristocratic-bourgeois life of the late 18th-century England, the gentry families to be specific, Jane Austen writes Emma, with an ever more conspicuous and trenchant view, and in meticulous detai...
评分 评分我是看了Austen的《傲》慕名来看《爱玛》的。书上写这是Austen最成熟的一本书。然而我几乎是硬着头皮看的,到最后才有一点兴趣。 爱玛为人撮合,自己却不想结婚。当然,她的撮合每次都是旨在为女伴找到一个好归宿。这倒没什么。可是当后来哈丽埃塔爱上奈特利先生时...
评分爱玛——真实的我们 其实,在我看来,简奥斯汀与其他名著作家很不一样。她的作品似乎从来都很容易理解。某种程度上,似乎有些崇尚Happy ending这位女士很言情小说风。这当然同其家庭,环境及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不同的是,简奥斯汀有着非凡的观察力,我们从之灵动的各式...
评分这书写于1815年,只比《红楼梦》晚30年左右。想象一个水平很一般但态度很认真的英文读者读《红楼》,就可以知道我读《爱玛》时碰到的困难。陌生的字眼,陌生的句式,很多长句复句,很多双重否定,无处不在的讽喻,含蓄委婉的褒贬... ...200年前的英国小乡绅,真的都是这么说话...
Ironic
评分朋友送的书,84年的版,定价才1.43元,满满的来自那个父辈青年时期的年代气息。这个译本也很好,想到以前一度看不起奥斯汀,认为这个女人一生都在研究“可嫁性”,自己却终生也未嫁出去。现在想来那实在是太中二又颐指气使的发言,生活可以给予奥斯汀的智慧让她在拮据里活得自得,但这种自得极其有限——她知道这一点,且一直知道这一点,阶级的鸿沟教会她的并非不可逾越,而是逾越的风险。她失败了,但这不是她的错。她拥有作为一个女人所拥有的极大睿智,却细腻得整合在每一处生活的罅隙里。
评分Ironic
评分看这本书之前看了一些对奥斯汀赞不绝口的文学评论,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想“还真是如此”!小说的节奏相当紧凑,不易走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犀利幽默(让我怀疑自己的笑点下降了)。另外,了解了不少英国的风土人情(烤苹果、骑马之类的小花絮最有爱了)常常乱点鸳鸯谱、惹出不少麻烦的爱玛可能会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她绝对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评分[简·奥斯丁1815]全篇记叙的都是人物的生活琐碎,太多的细节描写和心理陈诉,我很粗糙所以看得艰难,直到书的后半部分才看进去,这也与很悲哀的翻译有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