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陈志武教授一直是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陈志武教授拥有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国内鲜见的能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源流把事情说得很清楚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治国的金融之道”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思考。
2008年出版的中文著作《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成为当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财经读物之一。其中《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荣获“2008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之“年度财经图书大奖”和“最佳原创学术类”大奖,并入选多家专业媒体评选的2008年度最值得珍藏图书。
《金融的逻辑》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理论到事实对西方金融的发展正本清源,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作者创造性地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儒家文化进行金融学反思,直言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作者长期关注社会转型问题,痛击时弊,观点振聋发聩。“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西方的兴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思考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
《逻辑》认为:文化是随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演变、调整的,或者说,文化价值的目的第一是最大化人活下去的概率,第二是最大化个人的自由。 (阅读思考:《逻辑》能从文化视野寻找金融经济的意义,可谓眼光独到。但是,文化价值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题,说清楚并不容易。《...
评分凌晨三点醒来便辗转难眠,于是决定起身看书码字,无意翻出2009年21世纪商评网《读懂这动荡的一年》,欣欣然重温了一遍当时满怀激动逐一阅读的心情,尤其是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重读颇为喜欢,也顺带做些记录,权作八月读书笔记。 诚然,了解金融首先需要从区分“...
评分对于金融这件事,我一直觉得他是有钱人的游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钱才能生钱。而且那些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投资产品,统统都是有钱人钱多得没出花捣腾出来的把戏,所谓创新,没有物欲的驱动,恐怕也难成其势吧。 没有金融,或者有现在这么如火如荼的金融时,我们的生活,虽...
评分虽然有个人看法,个人好恶在其中。 但是可以从一个方面去了解西方金融史,总好过信口讲故事的《货币战争》。
评分本节先记述大致浏览《金融的逻辑》(以下简称《逻辑》)的印象:该书原本应是金融常识类通俗读物,其中不乏金融常识启蒙开智之语。若该书准确定位于此,想必作者广博的金融学识会结出美丽的花朵。然可惜《逻辑》承载了太多太大的历史、社会、文化批判责任,尽管其中含有大...
我对金融所知不多,读这类书态度很谦恭哒。这本我觉得一般,虽说习惯了作者为立论去偏颇地解读某一社会现象的做法,比如将变量体系扁平化,比如忽视某些不利证据等等,但这书实在是在这方面做得过了点,让我本深以为然的论点反而显得牵强,说理变成鼓吹,气氛整个都不好了……比较赞的倒是作者对中国传统儒家思维及其适用性的解读,这部分值四星。综合来看,三星半吧。(总这么态度不鲜明会不会很弱?~哈哈)
评分其实都想给两星……失望
评分3星半。普及性读物吧,关于中国股市法治发展的那篇质量的确最高。全文关于西方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国家庭隐性金融交易的发展强调了太多次,几篇文章的同义反复让这本书起码多了50页有余。
评分作者使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将金融的核心概念、逻辑说的非常清楚,同时结合中国的现实加以解释,对中国传统儒家观念加以解释,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对国家的立国根本也有非常多的见解。 值得重看!
评分补充了一些金融方面的正能量,不过也降低了继续看第二册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