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業(1917~1990),浙江紹興人。1937年畢業於無锡國學專修學校。曾任上海國學專修館、稽山中學教師,上海通成公司職員。1949年後曆任上海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店員工會教育科長,上海立信會計學校、建中學校教師,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乾部,上海教育齣版社編輯,上海師範學院曆史係教師。1980年開始發錶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所著四捲本長篇曆史小說《金甌缺》獲第三屆茅盾文學奬榮譽奬。
金甌缺:第一捲
本書描寫的是十二世紀初、中葉中國內部宋、遼、金之間長達數年的民族戰爭,分四捲齣版。
本捲寫宋徽宗年間,北宋與金達成共同夾擊殘遼的“海上之盟”後,宋朝統治集團盲目樂觀地以為隻要勤兵巡邊,就可逼遼納土稱臣收復燕京。以徽宗為首的東京臣民們早已習慣於歌舞升平的盛世繁華生活,朝中諸多權臣如蔡京、童貫等人,隻知爭權奪利、相互傾軋,對邊防之事漠不關心。徽宗終日沉浸在對文學藝術的追求和對名妓李師師的愛戀中,對戰爭並不具備足夠的認識。
朝中老將種師道迫於皇命倉促齣徵,新一代的青年武將劉鑄、馬擴等人敏感地察覺到瞭即將到來的危機,馬擴毅然與新婚不久的妻子、軍人之女嚲娘告彆,投身到守衛邊疆、收復國土的隊列之中。
金甌缺:第二捲
在朝中畏戰派權奸童貫的錯誤領導下,北宋軍隊在前綫白白坐失良機,最終不得不發動一場倉促的攻遼戰爭。在契丹遼國大將耶律大石的猛烈抗擊和掩殺下,宋朝軍隊遭遇慘烈失敗,北部邊關防衛全綫崩潰。
金國乘勝滅遼,並挾滅遼之威,背棄盟約,嚮宋朝統治者索要重金以歸還燕京。宋朝君臣為粉飾太平,被迫接受金國勒索,最後隻從狡猾的金朝貴族手中贖迴一座被大肆洗劫過的空城。
馬擴看透女真人的貪婪與野心,預料金人遲早會南下侵犯北宋,力諫宋朝統治者未果之後,決心聯閤一批軍民抗金力量,挽救危亡。
金甌缺:第三捲
本書前二冊寫到宋遼戰爭結束後,已呈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北宋君臣仍不改變文恬武嬉的遝泄作風。本冊開始,風雲突變,金軍兩路南下,直趨東京。東京軍民展開氣壯山河的東京保衛戰。九個月中,金軍先後二度攻打東京,汴京終告陷落。書中還穿插寫抗戰派將領馬擴一傢在戰爭中的悲慘遭遇:父、侄戰死;愛妻嚲娘經曆瞭流産、早産、難産三重災難,反得不死;馬擴本人盡心殫力以圖救亡,卻遭陷係獄。作品筆勢淩厲,大氣磅礴,猶如群山萬壑,直奔荊門。讀來令人時而血沸氣促,義憤填膺;時而潸然淚下,慨嘆再三。
金甌缺:第四捲
本捲寫東京陷落後,北宋滅亡,徽、欽二宗及宗室被俘北遷。北行道上,徽宗感賦《宴山亭》,恰好成為他本人及其王朝的挽歌。
本書正文以馬擴留下老母、愛妻為人質,率隨從奔五馬山抗金為結束。尾聲則概述瞭此後十多年中的政局和戰局,最後寫馬擴潛入金軍占領區,探望身為女奴、已病入膏肓的妻子嚲娘。訣彆之情,令人潸然。嚲娘臨終前猶以不能目睹日月重光、金甌無缺而抱恨終天。麵臨一場偉大的民族戰爭,愛國誌士不惜斷頭瀝血奏齣曆史上悲壯的樂麯。無恥官僚或覥顔事仇,或為虎作倀。兩者形成強烈的對照。
全書在悲憤壓抑的氣氛中結束。
看完伊沛霞《宋徽宗》,突然想起来了这本《金瓯缺》。可能是作者在1990就去世了,以前竟然不知道这本和《李自成》齐名的历史小说。直到有段时间经常在晋江看历史言情,经常有人提到这本书才知晓。好奇去搜了一下徐兴业。发现他和他妻子的悲欢离合其实很像男主马扩和女主亸娘,...
評分一,一千年了,还是一个德行 曾经在哪看过,南宋灭亡后,广东附近的海域,浮尸达到数十万。那些全是宁死也不降元的南宋居民。 而两宋之后,中国可谓无群义矣。多的全是那些降将降兵。国军保长沙而致全军覆没真是例外中的例外。 所以我现在有点糊涂,到底该怎么评价人性? ...
評分最初知道它仅仅是在tianya上某个HC历史上各位名士的帖子里,有人看到LZ是个喜欢古典式士大夫的,就给LZ推荐这本书,而LZ看了,说不错不错,于是俺知道这是本写北宋末年正经历史的小说。说起“北宋末年”,本来是个多火热的时期呀,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就是写的它,庞大系列...
評分目前刚读完第一部。 第一部从刘锜奏对北事为始,以内庭权宦、朝廊宵小与西军诸将各怀心事的挥师北伐为终。书中各处暗示了这只粘合军队的暗淡命运,君臣士民的盲目乐观与残酷而冰冷的历史定局相互碰撞,让我难免心有郁郁。甚至有点期待第二部中,大石林牙横空出世,给那些鼠目之...
評分看完伊沛霞《宋徽宗》,突然想起来了这本《金瓯缺》。可能是作者在1990就去世了,以前竟然不知道这本和《李自成》齐名的历史小说。直到有段时间经常在晋江看历史言情,经常有人提到这本书才知晓。好奇去搜了一下徐兴业。发现他和他妻子的悲欢离合其实很像男主马扩和女主亸娘,...
一場東京繁華夢,多少男兒血淚,終是金甌殘缺,半壁江山拱手相讓,江南頹靡。
评分曆史小說寫作標杆,寫不齣來這種就寫架空吧
评分被忽視的一部作品。四九年以後大陸最好的曆史小說,第一捲尤其齣色。曆史細節活色生香,史傢情懷貫穿始終。
评分讀前幾章有驚艷的感覺,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它成書於7、80年代。看到後來發現它的優點也是它緻命的缺點,事無巨細一例鋪排繁復,文字和曆史細節都考究,卻沒有一張一弛的節奏感,看幾章可以,看完四捲本,屬實頭暈腦脹。
评分還是前朝的老先生淵厚啊。雖然有憤青氣,卻也真摯正大。關於抄傢那段藉古諷今甚明,怪不得遲遲不能再版:)第四冊是敗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