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其中《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对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静客观的叙事笔调书写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来反讽日常权力关系。自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始,他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1993年发表“故乡”系列第二部长篇《故乡相处流传》,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完成长篇巨著《故乡面和花朵》(华艺出版社1999年初版)。《故乡面和花朵》体现着他在文体和内容上的双重探索。
《故乡天下黄花》内容简介:孙村长的尸首被抬回村以后,停放在他家西厢院里。这里是孙村长生前办公的地方,门口挂着“马村村公所”的牌子。村里办公一直没个正经地方,孙村长就在家挂牌办公。村里发生纠纷,原告、被告就到这所房子来说理。双方各出五斤白面,由村丁冯尾巴烙成热饼,村长、副村长、各姓族长吃了热饼再说理。烙饼的大锅,还在院子里支着。夏秋两季收田赋、过兵派夫派牲口、县上募丁、招待上头来的公差,也都在这所房子里。现在这里成了孙村长的灵堂。门上蒙着烧纸,院子里有两个木匠在“劈里啪啦”做棺材。
这本《故乡天下黄花》又是两天就读完了,手不释卷,非常喜欢,非常感慨。以前见刘震云“触电”,以为他“俗”,连着读了他的两部长篇,才知道其实人家是有“触电”的资本:他的人物太鲜活,太生动,太真实……我禁不住要像赞赏一幅画那样说,“太像了!”尤其是读《一句...
评分欲罢不能的一本书,名字好听,内容又着实勾引人,是读的刘震云的第二本。刘震云,实在是一个能把家长里短写得恰到好处的作者。 最开始读的时候,人名老多了,以为又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巨大关系网既视感。后来,孙家、李家的恩仇又让我有了读吧《白鹿原》时白家、鹿家的感觉。...
评分刘震云的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他的幽默,冷幽默。在中国当代作家之中,幽默的没有几个,刘震云算一个,东西算一个。王朔的“幽默”和此不是同一类型。并非一幽默,好像严肃的文学就不严肃了,刘震云的小说不会比毕飞宇、比苏童的不厚重。这种幽默特质使得刘震云的小说很容...
评分喜歡看劉震雲的作品,不僅是因為他獨特的幽默感,更是常常會被他筆下雖不細膩卻機真實的文字打動。 故鄉天下黃花,曾乍看書名以為是本抒情散文,可翻閱過後發現它真正講述的話題卻遠比表面沈重的多。 全書從民國講到抗戰,從土改講到文革,故事的主角不僅僅是一個或幾個人,...
唉。越看越难过。
评分中国有阶级而无矛盾,所谓阶级矛盾,只是近代政治斗争的产物,民国前是一直是治不下乡,乡村实行的是传统的乡村自治,与上层政治斗争牵连甚少,而且都是被动参加,并未根本动摇乡村的政治基础及构建在其基础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可惜在所谓的农村包围城市中,他们被前所未有的利用起来,成为最终的牺牲品,而一直以来乡村所为之奋斗和向往的地权也前所未有的失去个干干净净,这本故乡天下黄花,从民国到战乱时期再至文革,无一不显示了村民的脆弱,在政治浪潮中,即使自救也难以避免,在有章可循的年代,人们还有理性尚存,还有规章可以遵守,所有的矛盾还只是内部可以化解和容忍的,并没有来自外界尤奇是高高在上权力还可以用那微薄的权利来保卫自己,而在一个疯狂的自上而下的年代,乡村是那浮萍,即使随波逐流,依旧难以保全自己。
评分1、与人斗,其乐无穷。2、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
评分讲述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为了争村长等事而不断纷争.
评分重读一遍还是很感慨,既然那么喜欢"有乡土气息的魔幻现实主义"瑞典人为什么不选刘震云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