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远在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经出版该书,却没有再版,读者长时间内只能面对绝版无可奈何。随着一代对文史类读物不乏兴趣的读者的不断成长,自然而然地将这本书作为必读、必买、必典藏的书籍之一。
如果您只是崇拜陈寅恪,或者是对柳如是感兴趣,大可不必因此赶个浪头,跟着抢购《柳如是别传》。陈寅恪是大师,不是明星,《柳如是别传》放在书店角落三年五年,相信他老人家也不会感到寂寞。《柳如是别传》,作为陈寅恪全集中先行本,提前面世了。据悉,首次付印的一万本即将售罄,这在整个出版界也属罕见。
本书收录了陈寅恪所著的论体。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说明。全书内容博大,知识丰富,理论独一无二。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每一位文学理论家都不该错过它。
卧子因老孺人一言而与河东君分袂,似迂腐之极,在明室将倾之际欲挽狂澜,终不克而效汨罗之举,满清亦目之为忠义,专谥忠裕。牧斋为东林领袖,文坛宗主,河东君最后之归宿,可谓是终遇眷属,然当南都沦陷,竟反戈迎虏,虽晚年致力于复明大计,却难洗前耻,被乾隆定为贰臣传乙等...
评分世人知道柳如是,多端赖陈寅恪晚年之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在《读库0904》上有王鹤写的篇名《柳如是》的长文,读罢唏嘘,喟然长叹。用作者的话说,风流别致,暗伤如许,再贴切不过。秦淮八艳,已经是现代人逐渐遗忘的角色,而柳如是便是其中之一。 白龙潭。 “云间三子”...
评分曾于《细说民国大文人》、《现代学林点将录》中看到陈寅恪先生,称其世事通达,取径多方,手眼通天,被唐长孺誉为“胜意微言若有神”,在民近现代学者中几不作第二人想;再于余英时先生的《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中看陈先生晚年以诗叙其幽情,不愧“平生所学唯余骨”也。 高山...
评分什么都是香的,这书是他影响最大的书吗?几人认真读过? 老实说,我读不懂,但不会不懂装懂,写那么多无聊乱扯的文字…… 我最喜欢他那些比较短的学术文章,还有书信,序跋。 读起来倒有不少收获。 文人啊,文人, 自古共道文人笔 最是文人不自由 史家与文人合一的陈先生,赶...
再版已购入,09于川大图书馆年初见此书,深觉装帧至为精美。此书考据详尽,行文古雅,更兼出自大师手笔,对于本人来说难读是一定的,但可以花些时间钻研一番。
评分錯認窮秋是春盡,漫天離恨攪楊花。
评分哎,如果没体味过何为“头晕脑涨”,一定要读此书。当然,此书还可以解释“旁征博引”。哈哈。有三分之一直接跳过。柳如是美貌如花、才比班蔡、博览群书且懂兵法,还有民族气节,是明末士子的梦中情人,大约也是陈老心目中的理想红袖吧。一笑。
评分两目眵昏头雪白(韩退之),枉抛心力画朝云(元微之)。 此集句为调侃松圆而作,而实亦自伤之语,老境颓唐,著书颂红妆,是无奈之举,终归虚无。
评分錯認窮秋是春盡,漫天離恨攪楊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