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年生于秘鲁,著名作家、世界小说大师,被誉为“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创作过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他的长篇小说以触及重大社会与政治问题及结构新颖见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略萨曾经获得众多的文学奖项,是杰出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将触角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现实,既能深刻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本质问题,更能将其加以想象和升华。他的作品对现实主义小说的革新产生了影响,在作品结构上有自己的特点。”
——略萨研究专家 赵德明教授
青年作家小巴尔加斯跟自己家中一个比他年长的女人胡利娅姨妈的恋情,和与小巴尔加斯在同一家广播电台工作的广播连续剧作家彼得罗·卡玛乔疯狂表现,是《胡利娅姨妈和作家》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构架。
胡利娅姨妈和小说创作新手高尚的恋爱激情受到了50年代的利马社会百般的阻挠,这一过程跟广播连续剧作家骇人的讲述结合在了一起。
略萨在这部作品中的广泛叙述把各种历险故事的价值聚集在了一起:这里有莎士比亚火热的激情与情节剧相关成分精彩的巧合,也有高雅文学崇拜者与粗俗作家的不期而遇。
终于读完了《胡利娅姨妈与作家》。距离上一次认真读书已经很久了。近年来沉浸于网络,满足浅层阅读,几次拿起大部头,都无法静心潜读。两周前,终于找了个咖啡馆,决定好好读书。 拿了两本书,一本《论法的精神》,还有一本便是《姨妈》。二者相较,《姨妈》就显得浅显多了,我...
评分读到一半,渐入佳境,不舍得马上看完,每次看两章,一天看六章。有时候觉得自述这条线好看,但更多的时候又觉得广播剧那条线精彩。第一次看到书可以这样写,完全是梦中梦的场景重现! 读到一半,渐入佳境,不舍得马上看完,每次看两章,一天看六章。有时候觉得自述这条线好看,...
评分作者的自传和广播剧作家彼得罗卡玛乔兴衰史。一个十八岁的大学生与比自己大十岁的离婚的女人——自己姨妈的表妹,相爱然后冲破万难终于结婚,以及每两章中间穿插的独立的短篇小说。对于这个爱情故事,虽然最后的结局两个人还是以离婚收场,但是十八岁青年炽热的爱,唤醒一个年...
评分读到一半,渐入佳境,不舍得马上看完,每次看两章,一天看六章。有时候觉得自述这条线好看,但更多的时候又觉得广播剧那条线精彩。第一次看到书可以这样写,完全是梦中梦的场景重现! 读到一半,渐入佳境,不舍得马上看完,每次看两章,一天看六章。有时候觉得自述这条线好看,...
评分胡利亚姨妈与作家的故事的最后,Vargas讲起他和姨妈已经分开,作家的字里行间,他既无留恋,也无伤感。我更愿意看到挪威森林式的怀念。看到文后附录Julia的访谈,讲到即使不愿意承认,分开后,她还花了几年时间去遗忘去重新开始,让人心碎。 同样的想起作家三毛和荷西的故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套略萨真的是从封面和内页都像是二流色情小说。
评分除最后一章外,单数章讲“我”与姨妈的爱情波折,以及“我”的同事广播剧作家彼得罗的遭遇,双数章讲彼得罗创作的各种大开脑洞的故事。平心而论,“我”的爱情乏善可陈,彼得罗的遭遇则大有讲头。在单数章的现实中,他不谙世故不近人情,虽古灵精怪但总的来说十分无趣,但在双数章他所虚构的故事中,则表现出惊人的才华。问题的关键是,在故事中,他所使用的语言、风格、思想,全然是现实中的那一套,他的疯狂最后把他送入现实中的精神病院,却塑造出文学上最美妙的艺术狂欢。同样一种东西,在现实和虚构中造成了截然相反的后果,不禁让人感慨。当然这书的问题也不小,单数章与双数章的嵌合度不很充分,打个比方,我叫了个番茄炒蛋,上来的呢,是一碗番茄和一碗炒蛋。这两部份之间没有太大联系,完全可以单独成书,没有必要凑成一本。
评分略萨的技巧从来不会让人失望,这部作品另辟蹊径,单数的章节连贯成一部长篇,而双数的章节居然是一部部短篇,长短篇掺杂,看似相互独立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一幅人间喜剧式的画面,有些地方故意让人物混乱起来造成扑朔迷离的假象,最意犹未尽的地方是每个短篇都有开放式的结尾,留下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又会在长篇之中找到最终的答案。喜欢主线之外那个药品推销员精神分裂的故事,前后的转变读完以后心有余悸。
评分一个文艺青年如何和他姨妈结婚然后又离婚的故事 最糟糕的是这个文艺青年最后成了文学大师还把这个故事写了出来
评分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套略萨真的是从封面和内页都像是二流色情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