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莉,瑞典文的名字是塞西麗婭·林德奎斯特(Cecilia Lindqvist),教授、作傢、攝影傢和漢學傢。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學讀書,同時在北京古琴研究會學習古琴。師從王迪等人,並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著名古琴演奏傢的指導。1971年起在瑞典擔任漢語教師,1978年後為瑞典電視颱做有關中國語言的節目。曾數十次訪問中國。現專心研究中國文化,齣版有關中國的著作多部。1989年齣版《漢字王國》,深受關注;2006年齣版的《古琴》,是她的又一部耗費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
這是一個關於古琴的故事,是一個瑞典漢學傢深入古琴世界的經曆和體會。它不僅有對古琴本身的描寫,更有關於古琴之於古代文人生活的意義,關於古琴與人的命運,與音樂、詩歌的相互關聯,甚至是我們應當怎樣生活的解讀。
我輕輕地撥動其中的一根弦,它便發齣一種使整個房間都顫動的聲音。那音色清澈亮麗,但奇怪的是它競也有種深邃低沉之感,仿佛這樂器是銅做的而不是木製的。在以後的很多年,正是這音色讓我入迷。從最輕弱細膩的泛音——如寺廟屋簷下的風鈴——到渾厚低音顫動的深沉。
选择买林西莉写的《古琴》,因为我对古琴一窍不通,而且从小只会听点流行乐和西方的古典音乐。我对古琴的了解和个西方人没什么差别,所以,看一本向西方人介绍古琴的书正好。 书到了以后,看得很快,因为,里面为了向西方人介绍古琴,介绍了很多背景知识,中国的文化,诗,画...
評分久违的一篇文! 没看《古琴》前,是迫不及待地拿出CD开始听曲子,之前一直对古琴是怀着神秘而近乎尊崇的心态的。古琴从古至今都是长伴高士左右,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清逸俊朗的男子,白衣白袍,黑发如墨,面前一架古琴,或对高山,或临碧水,指尖轻弹,便是风度万...
評分原文发表于https://mp.weixin.qq.com/s/2NAr47-L1xI86_CJD4YLzw 文/王超然 1961年隆冬时节,28岁的瑞典姑娘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随外交官丈夫来到北京。途经莫斯科时,苏联音乐家阿伦德教授建议她去中国学习能够“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古琴。此后两年,她进入北...
評分以前看过林西莉写的《汉字的王国》,就很佩服一个外国朋友可以把中国文字理解得这么好,所以看到她写的《古琴》也就毫不犹豫的买了。真是个玩家啊,六十年代就一个人跑到中国来学古琴,太得意了。我们什么时候也有这种心情和财力也来次这样的大手笔?我们这些小屁民啊只能围着...
評分选择买林西莉写的《古琴》,因为我对古琴一窍不通,而且从小只会听点流行乐和西方的古典音乐。我对古琴的了解和个西方人没什么差别,所以,看一本向西方人介绍古琴的书正好。 书到了以后,看得很快,因为,里面为了向西方人介绍古琴,介绍了很多背景知识,中国的文化,诗,画...
對中國古琴記譜法的描述很有趣嗯~
评分把握到位,文筆也甚佳。躲在空調房裡把一年前想讀的書讀瞭,或許是這炎天夏日中最愜意的事瞭。
评分一個外國人寫成這樣也不易
评分一個外國人寫成這樣也不易
评分對於那些真正深入古琴音樂奇異世界的人來說,或許根本就不需要什麼麯調,音樂存於我們的內心,或許就足夠。詩人陶淵明在他的一首詩中寫道:“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據說他時常靜坐著,膝上是一張無弦的琴,輕聲低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