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书中考察了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得到代表它的制度和拥护它的人的维持和修正;现实是怎样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人与其共同体之间的符号、象征关系。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 ),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现象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两人私交甚笃并长期合作。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宗教社会学和关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其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其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千所说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作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这一常识性道理。他还把现实的构建理论与现象学方法用于宗教社会学研究,提出“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则,其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理论及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对宗教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学的邀请》(1963)、《现实的社会构建》(1967)、《神圣的帷幕》(1969)、《异端的使命》(1980)等。
01 2010年的一天,The Paper of Record的头条文章探讨了英国石油公司(BP)钻油平台的故障保护机制何以会失效,从而污染了墨西哥湾的原因。 文章清清楚楚地解释了什么叫做“全封闭闸板防喷器”。 “全封闭闸板防喷器,是两块坚固的切削装置……能够割穿钻管,封住油井挽救局面...
评分感觉本书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外化和客体化其实没有足够严格的区分或界定。 在第一章第三节,作者提到“人的表现性可以被客体化,也就是说,它通过人类活动的产品展现自己......作为一种指标,它们延展了制造者的主体过程”,作者此处举的人类活动产品的例子是符号和语言。而在第二...
评分绪论:知识社会学问题 本书的基本观点:现实是社会建构的,而这一建构过程正是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 关键概念:“现实”(reality)与“知识”(knowledge):“现实”是某些现象的属性,这些现象都是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凭主观愿望使其消失);“知识...
评分The text presented here is key to this, as it presents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of the world. What we perceive as 'real' or 'natural' does not exist prior to the actions of humans, but is in fact constructed by humans through ...
评分建构论必读
评分与《神圣的帷幕》对照较容易 难读和中译感觉关系并不大 贝格尔文风感觉本身就很晦涩 但中译不懂哲学是真的了 舍勒能翻译成谢勒 怨恨翻译成悲愤
评分明天答辩,可能再也不会看了。
评分明天答辩,可能再也不会看了。
评分作者试图在社会建构论框架下把韦伯、涂尔干、马克思以至芝加哥学派思想串联在一起,从而为知识社会学正名,打破纯结构社会学与经验研究方法论在社会学界的主导地位,探索出将社会学构建为一门人文学科的路径——这自然是一种范式革命的野心(知识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不可分,理论与革命的先后顺序因时而异)。作者将现实划分为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前者依靠个体社会化维持,后者依靠制度化、合法化的社会秩序和共同知识储存维系。无论哪种现实都无法摆脱生物有机体限制,都是人之创造物。关系总是辩证的存在,即人与现实互相建构,有机体与社会世界互相建构。如此,便从中抽取出一个关系论的本体思想,即一切在互动中生成——这似乎又回到了芝加哥学派的老路。社会学知识掌握不精,会十分影响阅读体验。看来对社会学的知识储备还需加强。另有吸收拟剧论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