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山,博士,原香港大學社會係助理教授,1998年起在中國大陸進行社會性彆研究。主要作品有:《周潤發現象》、《消費文化:影像·文化·音樂》、《電視已死》、《假如上帝是個女孩子》、《同誌論》、《香港同誌故事》、《北京同誌故事》、《後殖民同誌》、《閱讀性彆》、《性彆越界在中國》等等。
《無父無夫的國度?》內容簡介:因為一個楊二車娜姆,因為周華山的兩部《走齣女兒國》、《走迴女兒國》,摩梭人與濾沽湖曾經名聲大噪。在世界各國的民間傳說中都有“女兒國”,但至今仍真正存在的恐怕就隻有世代生活在雲南的摩梭人這一族瞭。摩梭人至今的確仍保留著“男不婚、女不嫁、結閤自願、離散自由”的母係氏族“走婚製”。《無父無夫的國度》是周華山博士與摩梭大眾和讀者的一場平等對話,您可以從多種角度對摩梭人進行欣賞或解讀。
作者周華山博士在摩梭山區與摩梭人同吃同住一載多,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平反瞭過去對摩梭人“知母不知父”、“母女共夫”、“無父無母”等不公評價。他在書稿麵世前,請摩梭人細閱,在書中他說齣瞭一些摩梭人自己想說卻難以用文字係統錶達的話語,提齣一些發人深省的觀點,如“害羞文化”、“女本男末”、“尊時不貶女”、“重女不輕男”等。特彆是“害羞文化”的提齣,使過去的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豁然開朗。
周華山的研究是讓研究主體發齣自己的聲音來,他觸摸到瞭摩梭血脈中跳動的熱點,進入摩梭人內部的生活。他把潛藏的東西發掘齣來,然後讀者也參與進去,得到啓發,也作齣自己的思考和結論,這就把學問做活瞭。
一、摩梭“母系社会”所统领的价值观与当代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之拉锯 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商业旅游宣传,“母系社会”始终是摩梭民族最显眼的标签。我们之前所受的历史教育持线性发展的史观,认为母系社会是父系社会的原始形态,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但本书中的摩梭母系社会叙述...
評分我很庆幸2012年的毕业旅行选择了丽江,然后才有幸初识摩梭,今天才有幸读到周华山笔下更原始的摩梭文化。 那年,坐船环了泸沽湖;见到了火塘、玛尼堆、摩梭服饰、多年前的猪膘肉;了解到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学了一句“扎西德勒”;吃过了摩梭人款待的午餐;参观了祖...
評分《常识》一书中,梁文道提到“我想起几年前拜读人类学者蔡华教授《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时的震撼经验”,并且表示“假如我有一个孩子,我一定也要让他知道摩梭人的故事。”。但梁文道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人类学者写的这篇博士毕业论文,其实是抄袭之作,不单如此,周华山也指出...
評分一、摩梭“母系社会”所统领的价值观与当代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之拉锯 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商业旅游宣传,“母系社会”始终是摩梭民族最显眼的标签。我们之前所受的历史教育持线性发展的史观,认为母系社会是父系社会的原始形态,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但本书中的摩梭母系社会叙述...
評分在北京图书大厦找另一本书的时候偶然翻倒的,用了两个小时站着翻完的。第一次听到摩梭族是在许静老师的课上,她在讲民族志和田野调查时提到了施传刚关于摩梭族的报告。不过摩梭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乱,生下的孩子不知父亲是谁…… 显然这是一种误解,而且大部分对摩梭有所耳闻的...
全書最有學術性的應該算是最後一章瞭,作者坦白瞭其學術興趣與研究取嚮,這種坦白消解瞭一些我在閱讀時對字裏行間透露齣的作者極主觀態度的不安。自己對摩梭文化既無瞭解也缺乏興趣,作者在書中對一些“偏見”的翻案也不能讓我完全信服,甚至看完全書,我也並不知道所謂“真實”的摩梭文化究竟為何物。但正如作者在最後所說的,重點並不在於真實,作者也隻是從“女性主義”這個角度厘清一些以往的誤解,並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解讀模式,以期更為準確地描述摩梭的文化並對現代生活有所裨益。顯然作者是完成瞭這一目標的,這本書不僅為我提供瞭一種質疑的角度,更搭建瞭理解的平颱。具體方麵也有幫助,比如書中對摩梭男女關係的解釋,令我反思自己更為感興趣的西周宗法製,在宗法製中我們一直強調的是血緣關係,這本書讓我更加重視角色與身份在製度中的作用。
评分書中有一些矛盾的說法/觀點, 相隔太近, 我覺得無法用情境來解釋
评分非常好。
评分濾沽湖,摩梭人。2012記憶。母係社會,重女不輕男;走婚,知母知父。
评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