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宾》是波伏瓦的第一部小说。当波伏瓦在文学创作上感到一筹莫展时,萨特对她说,为什么她不把自己写进作品里呢。于是她受到启发,创作了《女宾》。在小说中,她不仅写了自己,而且还有她的终生伴侣萨特,以及他们的朋友奥尔嘉。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评论,奠定了波伏瓦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它所描写的恋人模式,波伏瓦用一生的时间身体力行,并为此饱受诟病。优雅的弗朗索瓦丝,年轻刻薄的格扎维挨尔,以及爱着这两个女人的皮埃尔,试图在三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三重奏,“三个竭尽全力彼此相爱的人更加多彩多姿……”三重奏却演变为“三角恋爱”,嫉妒丛生,处处隐藏着猜忌与荒唐。维护格扎维埃尔却又饱受其折磨的弗朗索瓦丝,终于做出了决定。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
1908年生于法国巴黎,1929年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论著《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半自传的小说,3P或3人行模式实践的失败。有点冗长,个别细节又优美,记住了那个特别的结局。这本书表明波娃人品很有点问题,萨特一样,成功成名的欲望,他们关注世界并不是因为有多少爱和正义感,本质是想证明他们有洞察世界影响世界的能力,一种自我陶醉。与他们有交集的人不...
评分《女宾》是波伏娃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我读的第一本她的书。该书的自传性质为许多人津津乐道:故事中的三角关系是波伏娃、萨特以及奥尔加三人之间关系的写照。现实生活中这段三人行的故事究竟如何收尾,我没有去细查,不得而知。不过这是文学史家们的事情,而我也不是...
评分《女宾》是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娃的处女作。小说故事的原型是萨特、波伏娃以及波伏娃的学生奥尔加小姑娘之间的一段“三人组合”的感情经历。小说中,这段三人的感情经历则是围绕皮埃尔、弗朗索瓦丝与格扎维埃尔展开的。 弗朗索瓦丝是一位特别的女性。她的特别植根女性...
评分就是从这本书开始,我迷上了她 因为她的那些微小的感觉,那些话语,那些想法,我全都能感同身受 那真是一种美妙的感觉。可能知己,也就如此吧。
评分冲着王安忆的书评去的,也正看完那本揭露萨特和波伏娃的《萨特,波伏娃和我》,想要从另一个当事人的角度看看波伏娃如何来评论这种理想化的三人恋爱。 看书以前,以为波伏娃的确是女权主义的先驱,可以摈弃一切私人感情,完全奉献自己去分享自己的爱人并且爱另一个同性,以...
波伏娃对情感变化的把握真是细腻,看的时候会心疼。三人行应该保持一种无人需做出牺牲的平衡爱情状态。但人性本就自私,一旦有一方对一方产生了狭隘而诱惑的占有欲,剩下的那个必然因排他性成为无路可退的受害者,一种良性稳定的关系也就会变得动荡卑鄙,太难维持了。L'invitée几近无耻的天真带来会传染会溃烂的嫉恨,死局。为扮演一个大度温驯的女子弗朗索瓦丝憋屈了整本书,最后四页释放恨意的大黑化行为太痛快了。
评分真就如同戴锦华所言,读罢此书再也不妄谈羡慕“萨特波伏娃完美爱情神话”。波伏娃即便再努力端着潇洒自如,也无法和萨特的主体地位相提并论。当然,三者都承受了折磨和痛苦。
评分她失声痛哭,当她想到她要在某个时刻回到这个对骗局充满宽容的世界,她不寒而栗。
评分很奇怪,我仿佛是天生的开放关系者,爱人,却不带占有欲,那种猜疑和痛苦我都没经历过,我好像感觉不到那种情绪。但我的想法是,无论是开放自由还是单一忠贞,最好的关系都是低内耗。不和自己内耗,不给自己太多预设,想做什么就去试试看,去看看人性的幽深地带,也看看自己的心;不和对方内耗,不要猜忌和纠缠,坚定地爱,或者离开。
评分也许,波伏娃真的希望自己从未遇见过萨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