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卜天,1979年生,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科学思想史。有《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等十余部译作。
如美国著名中世纪历史学家哈斯金斯所说,“中世纪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黑暗和落后,文艺复兴也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光明和突然”。中国对西方中世纪的学术研究一直很薄弱,对中世纪科学史的研究更是基本处于空白。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西方中世纪物理学史的专著。它基于原始文献和此前科学史家的研究成就,以问题为线索,以语境主义的眼光,比较完整而系统地讨论14世纪经院自然哲学家的运动学成果及其背景,填补了国内空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作者思路非常清晰,对他人观点的引述和自己的推理非常精彩,注释都很好看。对引述文献有所了解也很有必要…希望以后可以到德国读Maier的文献。第一次认识了“辉格历史观”。关于物理学在中世纪与近现代的发展线索,启发很多: 1.形而上思辨还是实际应用 2.如何用固定变量分析运动变量 3.不同变量的关系-不可公度,只能比较同量间的比例和乘数(论比的比)/ 指数 4.质的量化,与位置运动的类比-幅度、度、速度 5.极限化-瞬时速度 6.归纳还是复杂化,如何统一偶性 7.科学概念与具体所指的关系(数学、中间科学、物理学) 8.度量为“命名”,本体论的搁置 9.自然科学服务还是被服务?质如何让位于量-“古典科学是用一个存在的世界取代了一个生成与变化的世界…在一个数或几何图形的世界中是没有质可言的。”
评分牛,牛,牛,这本著作在国内找不到第二个作者可以写得出来。
评分牛,牛,牛,这本著作在国内找不到第二个作者可以写得出来。
评分在中文学界,这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作品,怀着探究现代性之根源的诉求,对于作为伽利略科学之“先驱”的经院自然科学进行了细致而读到的考察,就“量化”(数学化)的主体清理出两条线索,新颖地揭示了其间的关系;并依托丰富的文献和当时的思想背景,对中世纪科学史的许多重要论题进行了探讨。
评分真的是要赞美张卜天老师,在他那个年代能做出这样的博士论文确实不容易,不能用现在的学术标准要求。质和速度的量化实际上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张老师详细分析了巴黎学派和牛津学派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流动的形式”和“形式的流动”的确是很有意思的研究,可见近代科学有着其中世纪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