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洛•梅(1909-1994),美國存在心理學傢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傢。1930年獲得奧柏林學院文學學士學位,1938年獲得紐約聯閤神學院神學學士學位,194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懷特研究院和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長期工作。獲得過美國心理學會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齣貢獻奬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的心理學終身成就奬章等奬勵。齣版瞭《谘詢的藝術》、《焦慮的意義》、《人的自我尋求》、《存在》、《愛與意誌》、《權力與無知》、《創造的勇氣》、《自由與命運》、《存在之發現》和《祈望神話》等20多部著作。
《心理學與人類睏境》由著名心理學傢羅洛·梅的數篇論文和演講稿輯錄而成。這些文章均圍繞這樣一個主題而展開:生活在當代世界中的人麵臨著一係列睏境,比如認同感的喪失、焦慮以及對自由和責任等概念的睏惑。然而,盡管當代人麵臨無數艱難的衝突和選擇,但是正是通過建設性地麵對這些自相矛盾的境地所導緻的緊張情緒,人類纔構建瞭文化與文明。《心理學與人類睏境》還探討瞭心理學在幫助人們應對這些睏境時應扮演的角色。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不管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对探索自我和世界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这本书出版于1967年,二战后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美国人,卷入了越南战争和核战争的恐慌之中。 而心理学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斯金纳...
評分书中提到,过度的信任与信仰,公众必将产生反对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反应。 人们指望从心理学中获得关于爱,焦虑,希望,绝望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要么是过度简化的乌托邦,要么就是可以用于任何事情的测试这种鬼把戏,或者就是通过抛出语言来“解决...
評分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不管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对探索自我和世界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这本书出版于1967年,二战后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美国人,卷入了越南战争和核战争的恐慌之中。 而心理学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斯金纳...
評分这是大师的最后一本书,说实在的,第一遍是很多很多地方没看懂,于我而言几近天书,所以让我这种门外汉学习起来非常的吃力。但或许也更说明了这最后的一本书凝聚了大师最深沉的智慧,所写的主题也囊括了现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糟糕环境——自我主客体的分离,社会道德观的崩塌...
評分这是大师的最后一本书,说实在的,第一遍是很多很多地方没看懂,于我而言几近天书,所以让我这种门外汉学习起来非常的吃力。但或许也更说明了这最后的一本书凝聚了大师最深沉的智慧,所写的主题也囊括了现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糟糕环境——自我主客体的分离,社会道德观的崩塌...
演講稿閤集。。主要講心理學、哲學等學科在人類究竟是純理性的和感性之間的糾結狀態,在中國不會齣這種問題,我因為們很少講科學(社科一)
评分不評價,翻完無感,不解決疑惑。
评分“我們必須尋求一種新的、更深層地對自由的理解。自由意味著著麵對和忍受焦慮, 而逃避焦慮意味著自動地放棄自由。”在如今這個以販賣【焦慮】並同時販賣【焦慮解藥】的世界裏,這樣的反思給人以鼓舞和希望。我們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焦慮是我們身為人獨特的一部分,問題不是如何一昧地迴避它,而是如何正確的麵對它,認清我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從而讓這種與世界産生連接的能力,變成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勇氣。
评分讀書時有段時間大量涉獵哲學著述,從古希臘到20世紀的存在主義...想探求生命的本質意義,但又覺得哲學的論述未免虛無。然而在多年後,感謝那段涉獵哲學的時光,也許那些看似無用的形而上理論,告訴我們的,恰好是整個世界。一如康德於星空和道德律的驚奇與敬畏。
评分想要成為主體 卻又被客體睏住 如此的矛盾衝突造就一係列睏惑與不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