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弗洛姆,世界闻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拿到书看到书名,我猜想这本书应该是探讨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的话题的。起初还在记忆里搜索,记得大学时学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弗洛姆并不是其中任何一派的典型代表啊!慢慢把书看到后面,看到弗洛姆把人性的本质定义为一种矛盾的时候才恍悟,难怪了! 对于弗洛姆,虽然...
评分 评分(刊于《北京晨报》2015年6月7日A15版) 文/俞耕耘 人心是善是恶?这一问题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古老。很多思想家都只是在描述人心的特征,却鲜有回答人心的本质内涵。弗洛姆的晚期著作《人心:善恶天性》,或许给我们提供了探讨此问题的思维范式。作者仅以六章的篇幅...
评分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的一员,将心理学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用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他所研究的课题,都是社会伦常中的对个人发展影响极大的因素,比如善恶、生死、自由等等。回望历史,领袖人格往往与历史走向息息相关,“乌合之众”受到什么样的蛊惑,带来怎样...
评分《人心:善恶天性》是弗洛姆的中晚期著作,与其早期作品中着力探讨人性积极面相比,晚期的弗洛姆似乎开始转而论述人性之中“恶”的部分,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人类破坏性剖析》,以及这部更为浅白的《人心》。对于从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爱的艺术》认识这位作者的...
人的本性或本质不是像善或恶那样的一种特殊的实体,而是根植于人类生存状况中的一种矛盾。
评分爱生、独立和克制自恋形成一种同爱死、乱伦共生和恶性自恋所形成的“衰亡并发症”相对立的“生长综合体”。师承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过于频繁的使用希特勒作为恶的例证。“复仇动机与一个群体和一个个人的力量成反比。那些活得很有出息的人没有或很少有这种需要,即使他受到危害、侮辱、伤害,有效生活过程本身就使他忘记过去的伤痛。有所作为的能力强于报复的愿望。”“嗜血渴望:血液似乎是精子的等价物,大地是母亲-女人的等价物。血流尽则死,精流尽则生。”“创造恰恰是恋死狂的对立物。(例:荣格)”“恶是人在逃避其人类责任的悲剧性尝试中丧失他自身。”
评分恶是人在逃避其人类责任的悲剧性尝试中丧失他自身。人有回归和前进的倾向,即恶和善的倾向。人心可以变得不近人性,但永远不会是非人性的。
评分谈论人性善恶的意义不大,也论不出结论,最终都是为向善背恶而服务。 全部的人类历史都在宣扬善与人类精神,因为人总在深渊边缘徘徊不自知,因为水往低处流。 人的积极与颓唐都是有本能基础的,成为向阳的“生长综合体”对个人更为重要,还是社会。
评分逃避责任即是恶的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