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武
一九四四年 国民党军新六军二十二师特务连下士学生 轻机枪射手
一九四七年 国民党军新六军二十二师六十五团二连 少尉指导员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 鞍钢耐火厂成型工
一九八八年 在沈阳低压开关厂退休
《1944-1948我的战争》为口述历史,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于国民党军新六军、二○七师服役。《1944-1948我的战争》真实记录了作者少年时期的幸福家庭,是如何在日寇的炮火下家破人亡的,最终走上了同仇敌忾的抗日道路,十六岁自愿报名参加抗日,和数千名同龄人一起被分配到印缅远征军,执行抗击日寇,打通国际支援中国战场的大动脉—滇缅公路的任务,既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也表现了全体国人万众一心抗战的感人场面。一九四六年新六军被调到东北战场,作者厌恶内战,先后三次脱离部队,其间还发动学潮抗议当局从学校征兵,在警察宪兵的追捕下四处逃亡。受生活所困,最终不得不回到部队继续当炮灰。《1944-1948我的战争》作者以种种亲身经历揭露了诸如军队内部的贪污腐化和派系斗争以及基层官兵厌战情绪,以新的角度展示了国民党必败的结局。在警察追捕期间,作者受到一个女学生及其家人的保护,双方逐步产生感情,沈阳解放前夕,女学生穿越解放军、国军两道封锁线来到作者身边,在战火中结婚,战争中的爱情成为本书另一大亮点。
《1944-1948我的战争》截至沈阳解放、作者进入解放军官教导团学习,1949年被释放为止,作者时年21岁。
如果说大人物的回忆录,和史学家的战争史记载的是战争的得失,是战争对国家,对民族的影响;那么小人物的回忆录,就是记录战争对参与其中的普通一兵的影响以及对百姓的影响,比起丘吉尔的罗列那些无聊的数据证明大英帝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并不比美国少,和李德哈特精妙的战争过程...
评分在成都,一位老先生、还有一位中年男人,连续两天来了两次,要求买下这本书,书是订货的样书,也没有正式上市,按规矩不能卖,结果老先生站在那里,读了两个多小时。中年男人说因为这本是口述历史,所以我想看,最后达成的协议是,承诺上市后各自赠送他们一本。 在沈阳,办公室...
评分这本书全名《1944-1948我的战争》,是黄老先生口述,别人记录。 黄老头是新六军上尉,参加过缅甸战斗和东北战役,在缅甸时是机枪手。他的讲述全面且真实,值得一看。 我看了此书,收获有如下几点: 1 远征军(第二次)的装备是相当好的,有火炮,战车,甚至有火箭筒。中国出...
评分黄耀武,国民党新六军少尉,从轻机枪射手升到少尉指导员。《1944-1948我的战争》是他的口述历史。 在大陆,我很难看到国民党军队中下级军官的回忆录或者口述自传,他们后半生生活在反复的恐惧和磨难中。军衔高高在上者,不是去了台湾,就是在战场上投诚或被俘,但在新政权下很...
评分1。 教科书里意思是国军就在开战初期搞了几时会战,然后就语焉不详了。而这里告诉我们了在衡阳和长沙国军一直在鏖战,十几次的会战从未停息,为了坚持到战略上胜利的那天。 2。 这个战略上胜利的那天就是打通中缅路,这个终于澄清了国军在西南不是消极抗战,而是真正和日本人...
作者同去印缅战场四个学生兵中队,归国余两个半,其余者长眠异国他乡;抗战,家人离落,作者两个双胞胎妹妹半道失离,战后得生之消息,难也,幸也
评分一个人逃难、念书、从军、训练、远征、回国、内战、娶妻、生活的时代记录。惊人的记忆力和梳理能力,历历在目。很早以前在爷爷身上也感受到过,那时他已八十多岁,但对当年抗战时的战友、上级的名字籍贯爱好记得一清二楚,说起从家乡一起从军的“十兄弟”的排序名字住址等也是如数家珍,只是最后都会加一句“最后一次见面也是七几年的事情了”。我们在历史教材上读到的重要转折点、时代大事件在他们的叙述里总是轻描淡写,而他们所讲的保乡团、编制、军饷、转战、复员在历史课本里也付之阙如。如此,有细节和温情的历史,才是我们借以追本溯源慎终的由来。以后再想起的时候,方能觉出那段经历是他们一生所珍视的青春啊!
评分作者同去印缅战场四个学生兵中队,归国余两个半,其余者长眠异国他乡;抗战,家人离落,作者两个双胞胎妹妹半道失离,战后得生之消息,难也,幸也
评分其实黄耀武也没怎么打过仗,在印缅是特务排,东北则是指导员,相比一线作战者也许较少感受战争的残酷。对于抗战与内战的迥异态度明显反映出国军士兵的厌战情绪。蒋在军事上的失利有政治必然性。
评分大环境里的小人物,活下来是运气,在那么个战争的年代他居然基本没怎么打过仗, 后来还做了一个逃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