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皖北人。生于忧患,长于清贫。二十八岁的生命充满了无可索解的矛盾:习法学四载,最终却远离法律;恐惧文字的无力感,却依赖文字而生存。现为伪独立学者、不自由撰稿人,一面写评论为稻粱谋,一面关注宪政理论及政治哲学。撰有随笔集《从黄昏起飞》(花城出版社,2008年)、影评集《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花城出版社,2009年)。
对真相与正义的热爱促成了羽戈的历史之旅。他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对历史哲学从不感冒。他更习惯从常识、常理和常情入手,像一条明察秋毫的猎犬,一个锲而不舍的侦探,埋首故纸堆中,穿行雾霭深处,小心翼翼分析、存疑,推理,求证,剥茧抽丝,步步为营,一点一点逼近他所追寻的被九重火漆包藏的真相与正义。
对真相与正义的追逐,并未减损他对历史的温情与挚爱。在羽戈笔下,近世人物绝非冷若冰霜的待解剖物,而是活色生香的有机生命。尽管作者的历史叙事秉持一种中立、冷静的风格,在此背后,却处处可见书写的激情、热切、虔诚。张佩纶们的感情有多么缠绵,作者的笔调就有多么悱恻;谭嗣同们的义举有多么壮烈,作者的笔调就有多么决绝。
从文本的清理走向历史现场的打扫,再从历史现场的审视回到对文本的质疑,历史研究的这两条路径阡陌纵横,贯穿了此书。依循作者的指引,我们得以看见:张佩纶与李鸿章女儿的结缡纯属政治婚姻;谭嗣同过于操切的性情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大要因;1900年前后的梁启超曾经在改革与革命两大阵营之间徘徊不定;杨度一生纠结于帝王术与宪政梦的致命冲突,其晚年入党属于政治投机主义;袁世凯最大的罪孽不在称帝,而是此前对宪法的僭越;吴经熊受困于法律与信仰之争,过早终结了法律生涯……这一幕幕历史剧,似传奇,似史诗,一演就是百年。再回首,只余一片孤影。
清末。 民国初年。 中国近代史上各个方面都最为璀璨的一段时期。 张佩纶 谭嗣同 梁启超 杨度 袁世凯 吴经熊 那个时代可写的人和事是在太多,各种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也实在耀眼。只可惜历史似乎觉得中国所承受的苦难还不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一段时间后,又派出个魔王将中国领...
评分清末。 民国初年。 中国近代史上各个方面都最为璀璨的一段时期。 张佩纶 谭嗣同 梁启超 杨度 袁世凯 吴经熊 那个时代可写的人和事是在太多,各种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也实在耀眼。只可惜历史似乎觉得中国所承受的苦难还不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一段时间后,又派出个魔王将中国领...
评分已经全部印好。六月底上架。 志谢 此书之定稿,是在父亲的默默注视之下所完工。2010年春节,近六十岁的父亲不远千里从皖北来到浙东。每日上午,我陪他出门逛公园和广场;下午与晚上,我闭门修订书稿,他在另一个房间看电视。吃饭之时,两人各持一杯米酒...
评分遵命转帖。 貌似师兄狠看重这篇书评。 Cybebird是什么鸟? 杨国成:百年沧海事千端,莫作人间清议看 2010-08-12 09:05 星期四 晴 我:唯有一点需要说明,以吴经熊收尾,乃无心插柳。本来还有论萧公权一文,主题直奔憲政,本为重头,可惜未能选入,至憾。若七人齐备,看起来...
评分遵命转帖。 貌似师兄狠看重这篇书评。 Cybebird是什么鸟? 杨国成:百年沧海事千端,莫作人间清议看 2010-08-12 09:05 星期四 晴 我:唯有一点需要说明,以吴经熊收尾,乃无心插柳。本来还有论萧公权一文,主题直奔憲政,本为重头,可惜未能选入,至憾。若七人齐备,看起来...
为什么没有标。记得这书还是在我高三时读的,当时看得我心潮澎湃,扼腕连连。。。
评分这个不错,羽戈是个好青年。
评分至今我也不相信我读了这本书---一本关于历史、政治、革命、法律的书。只是信手翻了两页,也许是羽戈出彩的文笔,独到的眼光吸引了我。只是六个人的故事——张佩纶、谭嗣同、梁启超、袁世凯、杨度、吴经熊,却让我第一次真正明白历史充满了谜团,传奇,以及扭曲与美化。那些人生,不仅属于历史,还有当下。
评分读得比较匆忙,挺喜欢;尤其是谭嗣同与吴经熊二篇。 清流之踵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让我对清末的清流有一定程度之认识; 谭嗣同对于其人格的喜爱要大于历史的批判; 梁启超革命与不革命的纠结,也许是很多人之困境。如此天才之人也得面临思想的服善与多变,何况常人乎? 杨度,或许说,帝王术与宪政本身的矛盾造成了他的孤独与多舛。 吴经熊,有一师兄之语:“向外发展,向内完善”可评价他乎?对其美德方面感到很敬佩(尽管不太喜欢用该词)。 最后的代跛略有感悟又看不大懂。 或许说还未能理解作者之意。在读的时候也关于关注所述每一个人,而忽略了线索之把握。看评论方知,宪政历程可算,知识分子与权力之关系亦是重要成分。如此后知后觉,看书偏于马虎了,也难怪会对书的代跛中羽戈的观点不甚明了。历史,政治,可脱离权力么?应该不可。
评分读得比较匆忙,挺喜欢;尤其是谭嗣同与吴经熊二篇。 清流之踵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让我对清末的清流有一定程度之认识; 谭嗣同对于其人格的喜爱要大于历史的批判; 梁启超革命与不革命的纠结,也许是很多人之困境。如此天才之人也得面临思想的服善与多变,何况常人乎? 杨度,或许说,帝王术与宪政本身的矛盾造成了他的孤独与多舛。 吴经熊,有一师兄之语:“向外发展,向内完善”可评价他乎?对其美德方面感到很敬佩(尽管不太喜欢用该词)。 最后的代跛略有感悟又看不大懂。 或许说还未能理解作者之意。在读的时候也关于关注所述每一个人,而忽略了线索之把握。看评论方知,宪政历程可算,知识分子与权力之关系亦是重要成分。如此后知后觉,看书偏于马虎了,也难怪会对书的代跛中羽戈的观点不甚明了。历史,政治,可脱离权力么?应该不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