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 197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的阿巴,伊博族,父亲曾任尼日利亚大学副校长。19岁到美国,2001年获传播学和政治学学士学位,后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文学创作硕士学位,目前居住在康涅狄格州。被誉为尼日利亚最有前途的青年女作家。其短篇小说发表于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等地的刊物,大多讲述尼日利亚移民在美国的经历,曾获英联邦广播协会奖和BBC短篇小说奖,其长篇小说《紫芙蓉》获2004年度英国奥兰治小说奖提名,《半轮黄日》获2007年奥兰治小说奖。《华盛顿邮报》称她为非洲文豪钦努阿·阿契贝在21世纪的传人。
阿迪奇埃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以非洲为背景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反映后殖民时代尼日利亚乃至非洲大陆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这部史诗般的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的尼日利亚为背景,讲述了被内战所毁的国家里生活轨迹相交的三个主人公的动人故事。乌古,一个来自贫穷乡村的十三岁男孩,来到一位大学讲师家里做男童;奥兰娜,一位年轻妇女,抛弃了在拉各斯的特权生活,与具有超凡魅力的大学教授情人生活在一起;第三位主人公是个害羞的英国人,俯首贴耳地拜倒在像谜一样高深莫测的凯内内(奥兰娜的孪生姐姐)的石榴裙下。极端残酷的战争及其骇人听闻的恐怖席卷他们,以匪夷所思的方式一会儿将他们扯开,一会儿又将他们抛到一起,他们的忠诚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小说显示出深层次的历史真实,启迪读者思考道义责任、殖民主义的终结、民族忠诚、种族、阶级与性别问题,以及爱情、亲情、友情将这一切复杂化的过程与方式。
2013年,电影《半轮黄日》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海报上饱满得似乎将要溢出的橙红色至今仍让我感到惊艳。“半轮黄日”既是故事中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比亚法拉共和国的国旗图案,也是这种橙红色出现在天空中的魔术时刻。电影改编自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获得2007年橘子奖的同名长篇小...
评分尼日利亚,本来是很遥远的国度,但是突然一下从地图上跳出来呈现在我的面前。 在大部分人眼中,非洲是一个大陆,是一个整体,除了埃及、南非等一些国家外,其余的几十个国家都是默默挤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整体。《血钻》《卢旺达饭店》《北非谍影》几时有如此多的影片,然而广大的...
评分摘自《博客大巴》 作者:等云到 最近一直在看《半轮黄日》,作者阿迪奇埃是《纽约客》评选的“20位40岁以下最优秀小说家”之一。77年出生,尼日利亚人,2007年这部小说就获得了英美诸多文学大奖——也就意味着,她是在我现在这个年纪就写出了如此史诗般的小说。膜拜不已...
评分摘自《博客大巴》 作者:等云到 最近一直在看《半轮黄日》,作者阿迪奇埃是《纽约客》评选的“20位40岁以下最优秀小说家”之一。77年出生,尼日利亚人,2007年这部小说就获得了英美诸多文学大奖——也就意味着,她是在我现在这个年纪就写出了如此史诗般的小说。膜拜不已...
评分小说诞生之初,只是为了记录故事,愉悦考官或者读者的一家之言吧,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小说可以在作家的笔下千变万化,并承载着越来越沉重的期望——忠实地记录,回望并且反思——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的《半轮黄日》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半轮黄日》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个...
这本书在图书馆找到的,挺好的。第一次接触非洲文学。
评分我们死去时世界沉默不语,上帝站在武器充足的一方。从仆人乌古到富家千金,从伊博族与豪萨族的间的屠杀、到外部世界下的黑色非洲,多声部共鸣,炒木薯粉和面包果树一直都在,生活与命运在内战中消耗殆尽。
评分作为一个运笔细致入微的年轻女性作家,阿迪契写家国题材确实不容易,于是作品的厚重未免单薄。还有,第四部的节奏有些乱了,人物碍手碍脚,场景展示也很难说真切。或许作者还是更适合写举重若轻出奇制胜的作品吧。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去看了阿迪契在ted上的演讲《单一故事的危险性》,提到很多人对尼日利亚可笑的刻板印象。尼日利亚这片土地是我所陌生的,我不知道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问到尼日利亚人的生活,我估计也会成为阿迪契口中有着单一故事印象的一员。书里所讲的是尼日利亚内战背景下普通人的故事,并不难理解,也不会有太大的地域和民族隔阂。穿插着以乌古、奥兰娜、理查德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以沉浸在不同讲述者的故事里,去聆听和理解,书里的故事和人物好像不那么陌生,而显得动人。
评分我们死去时世界沉默不语,上帝站在武器充足的一方。从仆人乌古到富家千金,从伊博族与豪萨族的间的屠杀、到外部世界下的黑色非洲,多声部共鸣,炒木薯粉和面包果树一直都在,生活与命运在内战中消耗殆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