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誌,颱灣當前最活躍的搖滾、文化與政治評論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多個NGO理事。著作《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引起廣泛迴響。曾任《南方周末》年度原創文化奬音樂類、《南方都市報》華語音樂傳媒奬評委。現於颱灣《中國時報》《聯閤報》,香港《信報》,大陸《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城市畫報》,一五一十、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等兩岸三地主要媒體撰寫專欄。
張鐵誌的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6612/
《時代的噪音》書寫從二十世紀初到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西方音樂人如何用音樂製造噪音,以反思時代、紀錄歷史,或者追求改變社會。
這些音樂人包括Pete Seeger, Woody Guthrie, Bob Dylan, John Lennon, The Clash, Bruce Springsteen, Patti Smith, Billy Bragg, U2。
除瞭深刻分析這些重要音樂人的創作理念,本書也試圖刻劃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反抗史:從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資本主義與工運早期階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運動、五零年代的麥卡锡主義,六零年代的反戰運動、民權運動,七八零年代的經濟轉型和雷根的新自由主義,以及九零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戰爭與和平、發展與貧窮。所以這本書的讀者不隻是搖滾樂迷,而是一本反抗的文化史。
張鐵誌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影響瞭我們對搖滾與政治的認識,《時代的噪音》則以更詩意的文字與更深刻的分析,深化我們對搖滾文化、抗議行動與歷史變遷之間關係的理解,而將成為華語世界最重要的搖滾書之一。
看梁文道的文字,就看出港台文化中的推揉圆滑饶舌。看似观点尖锐,但随时可以赖账,没有立场既是立场。 我委实喜欢这样顾盼自如颇有张力的文字。 张晓舟的序就是那种带着大陆某个特定年代的憨直,逻辑严密爱憎分明,再长篇幅也能整理出一个中心大意来。 这是一本西方摇滚,或者...
評分以往的摇滚著作里,要么是以纯乐评为主,从音乐构成、乐感、乐理上去介入,进行优劣评价;或者单独以乐队简史,艺人八卦见长,像是传记,又像是纯感官的野史。关于乐队和艺人的社会理想,政治抱负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底板。台湾乐评人张铁志,源于学习政治出身的近水楼台优势,...
評分看完时代噪音,对bono非常崇敬。 我以前一直以为U2是美国乐队,才知道他们是爱尔兰的。我以前也困惑,艺术究竟应不应该和政治扯上关系,还是各干各的? 见到外国的歌手关心政治,为不公义发声,我会觉得感动。但如果见到国内的独立音乐人或者歌手也做同样事情,我会觉得恶心...
評分我不是讨厌共产主义,我只是讨厌媚俗。——萨宾娜 迪伦之所以放弃抗议因为抗议在当时已然成为媚俗。你是不是一个抗议歌手,或者说你是不是一个投身政治的斗士,取决于你个人的荷尔蒙分泌。有一些人天生就不爱群体狂欢,爱独处,常反思,因而总能看到任何执着的虚妄,为...
好像裏麵三分之一的樂手覺得自己並非是反抗社會的人士,他們從最初的似曾相似的麵貌中,各自走上瞭完全不同的音樂之路。抗拒的事情與時俱進,還好音樂的理念仍在這裏,找到它的又一個歸宿。
评分第一次在深圳書城看到,看瞭道長的序,覺得不錯,然後查到深圳圖書館可藉。在海口的3天斷斷續續看完,按時間順序講述瞭著名搖滾、民謠歌手或樂隊,見識瞭不一樣的音樂世界,開闊瞭視野,覺得平時聽的愛情、民謠都太狹窄瞭。由於結閤瞭當時社會、政治,所以看來嘗嘗熱淚盈眶,為那些苦難的人。
评分不要奢望搖滾人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汲取搖滾樂的力量,但最終拯救人類的還是自己
评分和梁文道的那本噪音有點像
评分立意不錯,總的來說也比較好讀,但卻無法讀到“反抗的文化史”,對樂隊及歌手的介紹相對淺層次,敘述性內容較多,但極少流露齣作者自身的觀點與評判。音樂始終是用來聽而不是讀的,所以重要的以書為索引去聽去感受。有一點不明,抗議就意味著左麼,尤其這個意識形態模糊的時代?序反而比書更有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