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時期的中國:市場國傢與世界經濟1929-1937》內容簡介: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現代曆史。由於當時各國都已紛紛擺脫銀本位,世界貨幣體係由金本位主導,而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幾乎唯一仍采用銀本位的國傢,因此當世界上其他國傢作為商品的Eh銀價格發生波動,就會對中國的金融和經濟生産帶來直接的衝擊。《大蕭條時期的中國:市場國傢與世界經濟1929-1937》通過長江中下遊地區棉紡業、繅絲業在大蕭條中的錶現具體演示瞭這種傳導效應。當終於無法承受這種衝擊之時,國民政府不得不積極地進行幣製改革,廢除銀本位。這場由;政府主導的幣製改革,從一開始就麵臨著復雜的國際關係和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的挑戰。盡管以擺脫銀本位的法幣改革初時頗見成效,但外匯儲備始終不足、對財政金融管控不力,都為中國經濟後來更大的混亂埋下伏筆。
汇率改革:70年一轮回? www.cjs.com.cn2010-7-3 4:27:00 最近,美国政商界“非常欢迎”对中国央行作出放弃让人民币钉住美元的“谈话”。70多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美国千方百计地游说中国决策者,设法让当时的法币跟美元挂钩。当时中国最终成功摆脱了美国的纠缠,这一...
評分本书中译本第29页出现一处误译,误将表示白银“纯度”的“fine”理解为金衡盎司,感谢@kang兄指出。这部分原不是我翻的,但我作为合作译者还是向读者表示歉意;更正见下图(不足140字……再来)本书中译本第29页出现一处误译,误将表示白银“纯度”的“fine”理解为金衡盎司,...
評分拓宽历史的界限一直是历史学家赋予历史著作公共性的重要主旨,特别是当整个世界依旧处于危机动荡与变革之际时,历史著作“鉴往知今”的意义也更显得有价值。当国人依旧在热衷讨论近三十年以来所谓“中国模式”优与劣的纷争困扰时,历史学家则已然分析二十世纪之与中国历...
評分对于我来说,从1911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是极其模糊的。表面上来看,这一段历史我们接触得最多,然而看到的历史史料来源却最为单向。我们对于这段历史中一些并不重要也许只是虚构的细节,可以了解得相当详细,甚至能够在你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至死这样的记忆都会折磨着你;另...
評分银比金贵 By 张卫华 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 一则古老的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这样解释衰退(recession)与萧条(depression)的不同:前者意味着你的邻居失业了,后者意味着你自己失业了。上世纪30年代全球性危机是名副其实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中国是如...
佩服作者對於異國的經濟瞭解的深度,內容翔實有理有據,簡明可信的結論 深入淺齣的解釋那段特殊時期的中國經濟 能啓發讀者——經濟是個相對的東西 不是分析幾下就能揭示齣各方關係的
评分應該叫大蕭條時期的中國經濟,副標題應該是以長三角為主。關於世界經濟對於內地中國的衝擊,以及中國在日美英三國之間的不斷搖擺分析較深。但畢竟對中國內部在財政決定上的猶豫徘徊乃至於衝突鬥爭錶現缺乏。
评分應該叫大蕭條時期的中國經濟,副標題應該是以長三角為主。關於世界經濟對於內地中國的衝擊,以及中國在日美英三國之間的不斷搖擺分析較深。但畢竟對中國內部在財政決定上的猶豫徘徊乃至於衝突鬥爭錶現缺乏。
评分可以說對填補瞭我對民國時期中國經濟理解的空白,畢竟那個時期我們所瞭解的隻是教科書上的政治。一個國傢的通貨竟然是可以自由開采、冶煉、買賣的白銀,並且國民政府對白銀進齣也沒有任何管製,所以崩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瞭。
评分【柒書坊好書榜】2020042 作者以長三角地區繅絲業和棉紡業的發展為例,深入分析瞭大蕭條時期銀本位中國的種種錶現及原因,通過詳盡的史料和數據分析盡可能還原瞭幣製改革的前因後果。幣製改革幫助國傢暫時走齣瞭睏境,但也為日後的經濟崩潰埋下伏筆。作為經濟小白,讀這本書之前對“黃金十年”的概念僅僅停留在電視劇《大染坊》這類華麗商戰,體會不到白銀流通背後的深刻含義和農村城市之間的關係,尋常百姓看起來與經濟政策相隔萬裏,實則處處相關。書中關於上海房地産繁榮與崩潰的內容觸目驚心,中國重迴世界經濟體係已超40年,在當今世界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會如何調整經濟政策度過危機,拭目以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