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思.貝哈(Ruth Behar)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人類學教授,同時具有民族誌學者、散文作家、編輯、詩人等多重身分。《解譯女人:帶著艾斯波讓拉的故事穿越邊境》(Translated Woman: Crossing the Border with Esperanza’s Story)讓她享譽全國。曾榮獲麥克阿瑟研究員獎(MacArthur Fellows Award)以及古根漢獎助(John Simon Guggenheim fellowship)。
露思.貝哈透過揭露自身的生命故事,深刻反思在西班牙、古巴及美國的田野工作,她讓民族誌與回憶錄巧妙交織成這部《傷心人類學》。本書的寫作旨趣融合了反身人類學、女性主義自傳性書寫,以及多元文化與離散論述。即使受傷累累仍無懼地穿越漫長的隧道、雖然步履維艱仍勇敢地跨過各藩籬邊界,由此露思.貝哈向世人宣告:「不讓你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
露丝·贝哈是一个碎碎叨叨,文艺气息十足的人类学家。 她的田野搀和进了不少她个人的碎碎念,难过,痛苦,同情,眩晕,童年的创伤,双重身份带来的认同障碍... 这些玩意儿无一不渗透在她的学术研究中,那个正襟危坐于民族志文本之后,说着“太好了”了的人类学家的形象...
评分 评分一直以來,對於田野工作中的,屬於人與人的關係,感到焦慮與困惑,在腦海裡不斷與許多個不同狀態下的自己辯證打架,......學校的老師們只覺得這是妳個人個性問題過度敏感或者情緒,而很少探討這個學科與個人生命史扣連在一起的關係。可以在學術界生存的人,基本上除了有一票人...
评分 评分最近一次人类学进入公众视野,是因为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http://www.nytimes.com/2010/12/10/science/10anthropology.html),在美国人类学协会最新制定的使命陈述中,第一次把“科学”这个词拿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共理解”。 此前的陈述是“advance anthropology as th...
「不讓妳傷心的學科不值得妳從事」 我真的真的很慶幸,在讀書的時候,我總是感覺到 受傷。好像這也是我的一部分,被書寫著、翻動著 在閱讀中的不斷異位,恍如自身存在如夢如幻。 唯一提醒我的是,這種心快要承受不住的感覺 是我能夠繼續從事學術的原因。不可以丟失了。
评分更像是个文学随笔,可消磨一天工夫
评分序和第一章《易受伤的观察者》比较好读!关于情感政治和易感写作、书写脆弱的必要性比较受用。(台版书真的不习惯)
评分又看了一遍,diaspora真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东西啊,有类似经验者(比如我)感同身受,而没有接触过的人就很难感兴趣——所以如此私人的故事、如此特殊的经验、如此个人的笔触,要如何说服别人“这是重要的”?如若依赖文笔,为何不问文学?
评分即使伤痕累累仍无惧地穿越漫长的隧道,虽然步履维艰仍勇敢地跨过藩篱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