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1868—1944)生于一八六六年,二十岁时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从这著名的最高学府毕业后,又进一步深造,完成了博士论文,还当过中学教师,终于得以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与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这一段学术道路尽管相当漫长,走下来颇为不易,但他却很早就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凭介《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是本世纪初出现的长河小说的鼻祖,《约翰·克利斯朵夫》则是长河小说的典范。罗曼·罗兰的文风平白直露,通俗易懂,语言则热情奔放,简洁明快;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后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人感到异常熟悉。在艺术上,罗兰追求的是自然和谐,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很富大自然的色彩。
我手上的两册《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漓江出版社的红皮版。这是我手边仅有的一本从西安带出来一直在身边的书,像某种心理上的陪伴一样。它和我一起住过北京的宿舍和洛杉矶的公寓,此刻正待在纽约的书架上。书皮已经磨得快要掉色了。 但我并没常常读它。 上一次从头完整读到尾...
评分几个月前在《百年孤独》《约翰·克里斯朵夫》《悲惨世界》三本书中做选择,因傅雷翻译文采斐然,所以我选了第二本,而把《百年孤独》和《悲惨世界》搁置了,直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看完也没翻开。刚在路上无聊打开《悲惨世界》,立刻就被吸引了。 后来我分析了下,之前动力...
评分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许先前对一本书毫无兴趣,有一天却发现了它的价值;或许先前对一本书称道不已,忽然有一天却发现不过如此;或许少年时阅读深为动容,中年后又别有一番滋味。就像与人的交往,有些书读过一遍之后便再也不去翻,而有些书则隔些时日总要翻一遍。傅雷...
评分用两个多星期的课上时间读完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像走过了另一个人生一样,跟着他一起经历童年的贫困、青年的斗争、中年的功成名就以及晚年的从容淡定,经历一段段亲情、爱情以及友情。每个人都能在克里斯多夫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共鸣,因为就像罗兰深信的那样,人有...
评分从开始看《约》一书到结束,整整用了一个月时间。一个月,30天;一本书,120万字。在这一个月里,我每分每秒都在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感受到这个“强者”的“力”。在这一个月里,我感受到世界是如此生机勃勃,以前脑中的种种阴霾一扫而空。我想起了《约》中引用的一...
从奥利维埃死,到“我是他的儿子”“因为爸爸爱您甚于一切”。这段友谊实在太让人为之动容了。最后几章哭得很凶,尤其是由生到死的那段旅程。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旅程啊!克里斯朵夫不能写下走向死亡时那段集生与死之大成的和弦了。我们都必须独自穿过那连接生与死的狭窄通道去拥抱在那边等待着的我们爱的人,就像我们冲出母亲狭窄的阴道来到世上与他们初次相遇。“河水最终会把我们一起带走,带去我们相聚的地方。”最开始还是丁老师在大一的哪节课上提到这本书,之后就一直记得。kindle读完,纸质肯定要买,不可预知的是多少年后和再翻开纸质书时的人生。
评分江声浩荡!除了政治迫害以外,人生能历经的苦难都浓缩在这本书里了。
评分2012年豆瓣阅读刚上线的时候买的,不知不觉读了近十年,今天终于看完了。很难评价的一本书,我甚至感觉如果我看得早一点大概是要改变人生的那种,这就是这种巨著的神圣和伟大之处,它们往往都在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和这个世界的真相,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比现实更加真实。本书在写作上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标准,是一种“音乐性”的写作,无所谓对话,无所谓情节,整本书都是靠音乐般充沛的情感来推进,无法学习,高山仰止。
评分说实话,我喜欢这些文字,对小克里斯多夫的心里描写,像是也渗入了我的血液一般,让我感到的是无比的轻快与舒畅。 花了两个周末,断断续续的把它读完了。毕竟是罗兰老人家第一本小说,要讲的东西太多,从音乐开始,引到长篇长篇的叙事,长段长段的哲学性讨论文字好涉及文学,政治。总是一次全部领会要表达的东西,实再是有些困难。 那么我就从简单开的开始理解起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大至有两个主题,爱和真理。克里斯多夫,自始至终恪守着纯正艺术家的刚毅,正直,烈火一般的热情,在他的身体里,从未减退,毫不妥协。虽然经历贫苦,伤痛的灼烧与考验,最终开劈了一条伟大的艺术成就。但最终,许多东西还是注定要被遗忘,遗忘,同进也代表了一种进步。 最后,“痛苦已经不能主宰他:它可以骚动,可以摇晃牢笼,却使终被关在里面“
评分太啰嗦了太法国了……读了一半终弃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