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瑟琳·乔塞尔森,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富尔莱特法案基金心理学教授。
她的其他著作还有:《发现她自己:女性认同发展之路》(1987)。她还发表了很多关于青少年、女性和叙事的文章。
《皮格马利翁效应》内容简介:就像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亲手雕塑的加拉泰亚,每个人也在“创造”着生活中自我和他人的角色。虽然,他人在我们看来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我们“发现”了他们,但是关系中包含着无意识的复杂心理过程,引导我们用自己构建的方式去感受他人。心理分析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人们如何无意识地创造其需要和恐惧,但大多数治疗师对此没有深刻的理解。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了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他人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其实,每个人都像一位导演,在舞台上将其他人塑造成某一个角色,而其他人也会将我们塑造成他们剧本当中的角色。
看了分析部分,前言 一二七章,举的案例没看。 我们一起创造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当我们在头脑中规划出自已世界所需要的特定“人物”,又发现有人似乎拥有那个人物应有的性格特征,而在我们身上,对方也刚好可以找到适合他们想要建造的世界的特质,那我们就会一起量身定做一出...
评分 评分昨天看完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很有感触 回头看,好像在还看理论阶段,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看进去的时候,就似乎在分析前一天和贾胖的关系场的时候默默用上了 这就是”知识的浸润”吧,无声无息,不知不觉,悄悄潜入了自己的价值世界 看完书之后我清楚的体会到了这种视角,就会想起...
评分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期待效应”,指人们通过自己的观念影响塑造着他人,并且同时被他人影响塑造。得名于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所创作的雕塑(伽拉泰亚)的皮格马利翁。 人们对他人形象的构建,并非完全基于客观,而会混入自己的需要和期待,从而形成一个幻想的个体(当我们需要成...
评分写自传应从关系入手,你是怎样的人,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际关系。 引拒值某一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被他人赋予怎样的特性。个人幻想和投射认同无意识的让我们对他人在自己生活中应扮演的角色给出了定义。我们可以接受他人的理想化,甚至扮演理想化的角色,但...
你为何总想改变别人
评分例子太搞笑了。以及说来说去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我个人感觉人和人的关系除了消极接受影响,还可以积极坚持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因为一段关系怀疑自我的存在,等于把性命交到别人手上。
评分关系的情感动力被暗中传送,在暗流中,在我们言谈的表面下涌动。不管我们是否注意过,我们总是”解读“自己对他人的意义,构建他人对我们的意义。
评分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的心理学读物。仔细想来,我似乎也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皮格马利翁。(阿西,我写错了,其实是伽拉泰亚。。)
评分非常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