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清華大學教授。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分彆獲得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法先賢,求立言,望塵莫及矣。著有《從消極到積極的實質真實發現主義》、《認識相對主義與訴訟的競技化》、《竇娥的“二度遇害”》、《阿Q之死的標本意義》、《法學之殤》等論文,以及《司法競技主義——英美訴訟傳統與中國庭審方式》、《刑事司法體製原理》等學術專著和《刑事訴訟法通義》、《證據法要義》等教材。學術隨筆、雜文曾結集《法律皇帝的新衣》。
本書是清華大學法學院張建偉教授的隨筆集。
在一個不尊重法律的社會,法律隻能嚇鳥,不正像個稻草人?在法律隻是稻草人的社會,沒有人相信,法律的正當程序是解決社會糾紛的最好辦法。人們遇到麻煩即使求助於司法,也對司法心存疑慮,他們將希望寄托於明君、賢相和清官身上,但又不太相信自己真有遇上他們的好運氣。這是一本隨筆小書,它關注的不是寫在紙上的法律真理,而是法律在真實生活中的狀態,它嘻笑諧謔的筆頭嘲弄的並非法治的理想,而是這樣的理想落在現實沙洲上的窘睏與無奈。
莎翁雲:“吾人不可將法律製成嚇鴉之物,竪起它來隻為恐嚇攘食之鳥。”一個國傢或者社會,若法律無權威,司法無公信,正當程序不被信仰,一如稻草狗守門,自由便為群盜隨來隨攫走矣。雖冥頑之人,此際亦必請七武士守村禦盜。獨吾人不知三復斯言,維護法律權威?製法者不問法律之是否必行,司法者將法律任意違反,萬眾袖手,各思法律所以繩人,隻我例外,便是傢國不祥之相。本文集以此為主題,韆言萬語,然自知杯水車薪。文集中另有若乾雜俎之文,或議或論,諷喻焉,抒情焉,至於拙巧媸妍,各位看官但將法眼移來,洞若觀火,一望便知。
——張建偉
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学术研讨会”上曾经有说过这样一段话“法律的社会本质的外延,应该大于法律的阶级本质。我不喜欢用阶级性、社会性这样的概念来替代,法律的社会本质的外延,应该大于法律的阶级本质,或者说,法律的社会本质包含了法律的阶...
評分如题,这是一本随笔,并不是法律“科普书”。不过因为它的作者是一位法律人,“三句话不离本行”,所以内容还是与法律、法庭、法律事件、法律人息息相关。 作者语调诙谐,除了偶有一些术语(如“但书”),整本书都显得很亲切。所谈论的问题,有些也不囿于法律圈,而适用于更大...
評分很吸引人的书名,但内容杂乱,只是作者各种杂文成集而已。绝大部分与法学无关。与法学有关的部分也是了无新意,一些观点陈旧过时。实在是不值得花钱去买。例如关于检察体系的观点,作者似乎认为中国这种继承自苏联的列宁版的检察体制是很好的,斯大林打手维辛斯基的检察理论是...
評分花了一天零零碎碎的时间看完这本随笔集。 其中冷编部分的内容确实值得让人思考,中国的法治建设走到这一步,究竟缺了什么?我们一边要敬畏现有的法律体制,一边又要去批判和揭开法律体制的漏洞,让人内心挺矛盾的。中国司法缺少权威,不仅仅是选择性执法的问题,更多是...
評分自序 张建伟 麦田里,有个守望者,两臂左右伸展,头上一顶草帽。 风里,雨里,晌晴白日,满空星斗,都是这个固定姿势,很长时间了。 在乡下,大人见惯,无动于衷;孩子见了,都喜欢;胆小的鸟儿见了都很怕。 对于久居尘嚣的城里人来说,很少想起他。偶尔游玩到乡下去,一眼瞥...
裏麵有幾篇不錯,整體水平平平,比較有意思的是序言是莫言寫的
评分散文看起來舒服,一直追求去閱讀的作者文筆不錯,雖然有些篇章沒有什麼意思
评分2013 02 03 2013年“122計劃” 大一寒假閱書16之一
评分在不尊重法律的社會,法律不就像稻草人,隻能嚇鳥?
评分你敢拆我的磨坊,我到法院告你!這是德國磨坊主的豪語。你敢拆我的房子,我用煤氣罐炸你!這是中國拆遷戶的宣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