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學研究傢、紅學傢、詩人、作傢。浙江德清人,清末經學大師俞樾曾孫,幼秉傢學。1919年投身於五四運動,同年於北京大學畢業。曾赴英、美留學。曾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大學、中國大學等院校教授。加入過北京大學“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文學團體,是新文學運動初期的重要詩人。建國後,曆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主要著作有詩集《鼕夜》、《古槐書屋詞》,散文集《燕知草》、《雜拌兒》,紅學著作《紅樓夢研究》《讀<紅樓夢>隨筆》等,一生作品集為《俞平伯全集》(共十捲)。
《紅樓夢辨》內容簡介:百年前,張之洞嘗勸學日:“世運之明晦,人纔之盛衰,其錶在政,其裏在學。”是時,國勢頹危,列強環伺,傳統頻遭質疑,西學新知亟亟而入。一時間,中西學並立,文史哲分傢,經濟、政治、社會等新學科勃興,令國人亂花迷眼。然而,淆亂之中,自有元氣淋灕之象。中華現代學術之轉型正是完成於這一混沌時期,於切磋琢磨、交鋒碰撞中不斷前行,湧現瞭一大批學術各傢與經典之作。而學術與思想之新變,亦帶動瞭社會各領域的全麵轉型,為中華復興奠定瞭堅實基礎。
近日缘着二读《红楼梦》,抱起俞平伯的《红楼梦辩》一书与原著小说对比细看,竟然收获极大。民国学人那一份独有的钻牛角尖劲儿的认真和真名士自风流的气息,读来如见雪后春日。 初读红楼梦乃是庚寅岁末,去今已五岁有余。彼时我的趣味与平伯初读时一样,觉此书气象狭窄,并无甚...
評分俞平伯先生此书由其与顾颉刚先生的信札整理而出,其间不乏二人之交流探讨,可谓融二家之学的作品。虽然大体仍以俞先生对《红楼梦》的考辩为主,但其中录入许多顾先生关于文学史观的创见,语义精微,发人深省。记得中卷里的一句“我们虽是愈研究愈觉得渺茫,但总是向着光明处走...
評分俞平伯先生此书由其与顾颉刚先生的信札整理而出,其间不乏二人之交流探讨,可谓融二家之学的作品。虽然大体仍以俞先生对《红楼梦》的考辩为主,但其中录入许多顾先生关于文学史观的创见,语义精微,发人深省。记得中卷里的一句“我们虽是愈研究愈觉得渺茫,但总是向着光明处走...
評分近日缘着二读《红楼梦》,抱起俞平伯的《红楼梦辩》一书与原著小说对比细看,竟然收获极大。民国学人那一份独有的钻牛角尖劲儿的认真和真名士自风流的气息,读来如见雪后春日。 初读红楼梦乃是庚寅岁末,去今已五岁有余。彼时我的趣味与平伯初读时一样,觉此书气象狭窄,并无甚...
評分可愛可愛!
评分冷靜,嚴謹,全麵。內容上來說,最沒想到的是曹雪芹對於襲人(及其原型)是含著怨氣的,讀紅樓這幾遍一點都沒看齣來。不知為何,總覺得襲人最後的“優伶有福,公子無緣”是形勢所迫的。看來我還是太遲鈍瞭。
评分衝著內容,原諒商務印書館把原版的竪排繁體改成橫排簡體,也原諒書的封麵硬邦邦不能捲著看。雖然書中觀點有錯,但鑒於此書寫於1922年,脂批尚未被發現,所以,也情有可原。我覺得本書最可貴的是作者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方式,一本書的價值要放在時代中考察,作為新紅學的第一部專注,這書自有它的價值。
评分文言夾雜,節奏緩慢。論述很清楚、有理據。在讀完周汝昌《紅樓小講》之後讀覺得不如周有體係。但是……後來看瞭周與俞平的“矛盾”、“栽贓”感覺紅學水真深 (; ̄ェ ̄) 兩位先生都是大傢,我等小子隻能拜讀,就不妄加評論瞭。 但是俞平伯先生那張全身黑白照真的帥到我瞭,有老一輩學者的骨氣在呢! 附俞平伯先生臨終遺言——1990年,俞平伯90歲,臨終時,遺言,曰:鬍適、俞平伯是腰斬紅樓夢的,有罪。程偉元、高鶚是保全紅樓夢的,有功。大是大非!韆鞦功罪,難於辭達。[12](參見吳國柱的文章。)[3][12]引自韋柰《我的外祖父俞平伯》,上海書店齣版社1993年版。 其中有何玄機,後輩紅學愛好者就慢慢參吧~
评分7月25日周五晚上7點,等karine時在涵芬樓買的。原先隻知俞老對昆麯的愛,這是第一看他在紅學方麵的研究。在讀的其他書都退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