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港》19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圳宝安的一个农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陈秉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即记录了深圳30年百万人越境香港的那段历史。
陈秉安
1948年生于湖南桂阳,1968年赴乡村插队务农,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桂阳县运输公司工人,桂阳县卷烟厂工人,《主人翁》杂志编辑,《深圳风采》杂志副主编、主任编辑,《深圳周末》主编,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中篇报告文学《来自女儿国的报告》等。
二战之后,中国也有自己的柏林墙、三八线。 河那边,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河这边,是“万岁”的社会主义的忆苦思甜。 建国前,党打天下,为的是让人民脱离水深火热,吃饱饭;建国后,党管天下,宣传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让人民吃忆苦饭。 建国初,党放松对外走廊,...
评分 评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又开始逃了,逃到更远的国外,他们家趁人值,或有权力或有金钱,但是希望籍此寻找的东西还是得不到。那是一种超乎烟火的价值。逃港者曾经追求的只是生活富足,不挨饿不挨冻,如今逃离者追求的,是如陈丹青所说,人人不受欺负的一种环境。背后即是你的财产和...
评分 评分1、资料齐全 作者非常不容易,各地走访历时22年,写书历时9年,书中报刊、政治文件的影印资料都比较全。基本上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的历史。不只是逃港的历史,还写了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等的背景历史。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
作为一个深圳人,这段历史必须要知道。
评分自由是繁荣之母。
评分里面有个在运动中失去父母,也跟兄弟妹妹失去联系的梁成功,跑到香港后生无可恋,沉醉于烟花柳巷,十万人逃港事件发生后,他去召妓,点的那个年轻的妓女面对他害怕得全身发抖,他从女子后脖颈一块被烫伤的印记认出这是他的妹妹,两人抱头痛哭。
评分陳秉安的《大逃港》寫了22年,作者透露搜集資料的艱難一是在於這一段大陸人大規模偷渡去香港的歷史一直被視為禁忌,所有文獻、報道都被掩藏;二是在於親歷者如今星散各地,還有不少已經去世,劫後餘生的生者亦不愿回首這段悲慘經歷的。本書行文的情感很真摯,白璧微瑕在於對改革開放過度褒揚,4顆星
评分陳秉安的《大逃港》寫了22年,作者透露搜集資料的艱難一是在於這一段大陸人大規模偷渡去香港的歷史一直被視為禁忌,所有文獻、報道都被掩藏;二是在於親歷者如今星散各地,還有不少已經去世,劫後餘生的生者亦不愿回首這段悲慘經歷的。本書行文的情感很真摯,白璧微瑕在於對改革開放過度褒揚,4顆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