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媒介

新新媒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社会批评家、音乐人,在科幻文艺和媒介理论两方面卓尔不凡,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以学海而论,他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以学术而论,他发表的论文数以百计,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媒介理论著作9部:《思想无羁》、《软利器》、《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手机》、《莱文森精粹》、《学习赛博空间》、《捍卫第一修正案》和《新新媒介》。他的理论著作,大部分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出版者:
作者:保罗·莱文森
出品人:
页数:247
译者:何道宽
出版时间:2011-3
价格:34.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9079227
丛书系列: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新媒体 
  • 保罗·莱文森 
  • 媒介环境学 
  • 何道宽 
  • 网络媒体 
  • 新闻传播 
  • 新闻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都是当代最热、最给力的那些媒介,如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等——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而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则是新媒介(new media),如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

媒介系统到了数字时代,似乎呈现出了高速进化的状态。新新媒介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传播规律?有哪些影响?有没有商机?未来会怎样?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莱文森谨慎地揣测,下一代的媒介将是新新媒介的“超级版”。

莱文森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作家,也是一名技术高手,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这三种气质浸染了资深翻译家何道宽提供的《新新媒介》中文版。阅读本书,你会充分领略到:一册厚重的媒介理论专著——提供关于新新媒介的科学认知;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新新媒介“指南”——让你成为新新媒介达人。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好像是很前沿,很时尚,比较吸引人。就忍不住在同学的推荐下看了,看完之后后悔不已,我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在看这种几乎毫无用处的书籍上! 本书读下来,整体感觉就是对新新媒介的简单介绍,几乎没有任何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样都能写一本书,那...  

评分

总得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以UGC为特点的新新媒介百科全书,选取了在作者出版该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新新媒介进行介绍,并结合个人经历进行解读。 然而问题在于,从行文上作者更多的是在说明各个媒体的特点和现象,但是对于现象背后的引申和解读明显不是这本书的重点,因此启发...  

评分

“新新媒介”一定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因为它涵盖的内容太广,可做解读的角度太多,每一种新新媒介甚至都可以单独成书,而且其更新速度之快、案例之多,远超出作者的研究及书写。这正是为什么这本译成于2010年的书现在过了三年来看就已经有略显过时的地方,比如作者把“博...  

评分

豆瓣上对这本书是一边倒的差评,认为这本书首先翻译奇差,然后观点又陈旧。这倒让我有点汗颜。作为一个传播学系在读的本科生,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考研做准备,但是细读下来,仍旧在其中得到不少启发。 首先说翻译问题。本人购买的是2014年的第二版,其中很多翻译的错误都...  

评分

豆瓣上对这本书是一边倒的差评,认为这本书首先翻译奇差,然后观点又陈旧。这倒让我有点汗颜。作为一个传播学系在读的本科生,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考研做准备,但是细读下来,仍旧在其中得到不少启发。 首先说翻译问题。本人购买的是2014年的第二版,其中很多翻译的错误都...  

用户评价

评分

正如莱文森教授在自序中表述那样,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许整个新新媒介的格局又是另一番模样。单从书的内容上看,微博,视频网站,SNS之流,似乎早已经融入我们这一代的生活。熟悉感让我们忽略探讨和研究的价值。但莱文森教授通过自身使用新新媒介的经历,给出一个新的视角。仁者见仁,我在这方面更加关注于新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关系,或者替代,或者相互促进。。此外,通过此书,对于莱文森先前的思想也能窥探一番。比方说他在70年代博士论文中提出的有关媒介的人性化趋势。另外,对于作者和译者的背景上说,我非常惊讶得发现莱文森教授师从大名鼎鼎的尼尔波特曼。至于译者何道宽先生,曾有人说过,他是国内唯一几个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全面研究过麦克卢汉思想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毕竟大众对麦克卢汉的思想的了解程度常流于地球村,冷热媒介之表

评分

正如莱文森教授在自序中表述那样,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许整个新新媒介的格局又是另一番模样。单从书的内容上看,微博,视频网站,SNS之流,似乎早已经融入我们这一代的生活。熟悉感让我们忽略探讨和研究的价值。但莱文森教授通过自身使用新新媒介的经历,给出一个新的视角。仁者见仁,我在这方面更加关注于新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关系,或者替代,或者相互促进。。此外,通过此书,对于莱文森先前的思想也能窥探一番。比方说他在70年代博士论文中提出的有关媒介的人性化趋势。另外,对于作者和译者的背景上说,我非常惊讶得发现莱文森教授师从大名鼎鼎的尼尔波特曼。至于译者何道宽先生,曾有人说过,他是国内唯一几个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全面研究过麦克卢汉思想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毕竟大众对麦克卢汉的思想的了解程度常流于地球村,冷热媒介之表

评分

无法认同莱文森教授“新新媒介”的定义,web2.0web3.0的划分暂时无法颠覆。他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我觉得有些夸张,因为书中多是走马观花似的介绍各种媒介形态,就媒介本身的洞见,并无创新或突破。

评分

题目很有意思,却也肤浅。看来中国的社交媒体并不落后于世界。

评分

honestly,一般。该书最大的好处是深入了解美国新新媒介的作用,这些东西即便我们在使用,也很难从政治、社会的角度深入剖析,在与我国类似媒介相对照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许多深刻启示。该书09年出版,许多东西看起来却已经稍稍过时而不完备,所以新媒体研究真是残酷和容易淘汰…中国特色的其实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了。总体说这书对于没怎么接触过以上媒介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介绍,不过对于成天泡在“新新媒介”中甚至上瘾的人来说,读完甚觉不够过瘾。书中多例证,对于理论性的东西较少。何老师翻译一向非常不错,但此番对一些网络用语确实是…有点小别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