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被评论界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酒徒》并不是通篇都以主人公的意识作为基本题材的,作者刘以鬯还让他在一个外部世界和外部冲突中活动,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故事的外部结构以主人公的醉与醒,醒与醉;从现实到梦幻,再从梦幻到现实的一种循环形式进行。小说从里到外全面展示了主人公对社会、对人类、对人生,甚至是对自己的绝望,他虽不满一切,但无力抗争,只能以醉酒逃避和麻醉自己对真相的了解,对现实世界的意识,但醉后总有醒时,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死亡。
“我常常对自己说:有一天我会重获失去的源泉。好几次,我企图重建一座城。大雨倾盆时,力量投入酒杯。猎者的枪弹未能命中,那野鸭仍在空中振翅而飞……那些都是过去了的事,想寻找它的细节,竟会如此困难。往事如街边的行人,刚遇见,瞬即离去。只有太阳会去了再来;人的道路...
评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对倒》问世,二十一世纪初,香港导演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问世。前者是小说,后者是电影,两者之间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毫无相似之处。然而,淘气如王家卫,在《花样年华》的片尾,出现了这样几个字: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 刘以鬯是谁? ...
评分 评分所谓意识流小说,之所以难读,是因为那是另一个陌生人完完全全的自我,有多少人有热情和兴趣去探究那些琐碎呢?之所以难写,则是人思绪情绪变化万千,到落笔那刻,却应是理性而逻辑的,流动的意识,的确难以描摹。也许,正因为酒,才建立了二者的通路。 刘以鬯写《酒徒》,并...
评分刘以鬯的《酒徒》首先充斥的自然是关于酒这自在物的描写,全书大概有四百多处提到了酒;中国的和外国的,还有中国香港的。可能是因为醉了之后,“思想开始捉迷藏”,他的主人公是一个有很好的文学品鉴能力的作家,但他却不得不写他所鄙弃的武侠小说甚至色情小说以为稻粱谋(他...
新年读的最好的书。刘以鬯用辞之美,想象之奇,思维之深都远胜于舞鹤啊。可能两人也无法相比,就是最近舞鹤读太多。
评分《对倒》改编成了《花样年华》,《酒徒》改编成了《2046》。第一次见到有人把搞人家老婆和酗酒写得这么清醒脱俗的,刘老先生~
评分一个中年写稿匠关于自身及文学之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局的醉后独白,个中之挣扎与矛盾、反抗与投降看得人无比煎熬,文字垃圾之泛滥、世道人心之浮躁、文学之道之不彰……作者笔下当年之环境,放诸今日,亦然。搞纯文学当真是要有钱有闲,而做个平凡的巨人又谈何容易。呜呼哀哉。
评分「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写得多好,多漂亮,可惜再多佳句撑不起佳章,后面竟几千字几千字生硬地大谈文学观,意识流变成泥石流。
评分刘以鬯写于1960年代的沉痛悲愤之作,说是意识流却又不完全是意识流,文本中多有他对当时的香港文坛、文化人的批判——不过是以主人公(即酒徒)的视角和观念进行的,在酒精的“浸润”下,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未必能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酒徒的另一面是颓唐。刘以鬯在文本中大量地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分析的话语,看来对鲁迅作品应该非常熟悉,写这篇小说恐怕受到了吕纬甫和魏连殳的影响。不同于鲁迅的是,《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至少还有一个作为叙事主体的旁观者,在故事的结尾处暗寓了走一条新路的理想,而这里只有酒徒自己,他最终的选择仍然是向酒精处寻求精神麻痹。颓唐和悲观也使他与麦荷门没能优势互补,《前卫文学》终于成了四不像。酒徒作为一介文人只能躬行他所反对的那一切(譬如写黄色文学卖钱混口酒吃),他终于成功,也终于失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