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1943年生于芝加哥,196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耶鲁大学讲师(1968-1970)、布兰德斯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大学教授(1972-1998),1999年起担任伦敦政经学院社会与文化理论教授,以及社会学与社会政策教授,并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与福柯有过合作关系。他的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艺术/音乐、家庭、观念史与身体史。他的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1969)、《阶级中隐藏的伤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以及三部小说。 他在学术生涯中因其突出贡献获奖无数,尤其是2006年,在德国“因为其对我们时代的理性的分析”、“在社会学和史学方面的突出成绩”获颁“黑格尔奖”,这个奖项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此前获奖的学者包括哈贝马斯、保罗·利科。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是一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是作者桑内特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结晶。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桨构。在作者筑立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世界丰富,脑容量又有限,看过了也未必记得住,快速理解一本书作者写作的动机、逻辑和方法,掠过构成文本肉体的知识细节,是阅读的方法?还是偷懒的借口? 《肉体与石头》是9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当时在执行365天每天一篇书评的自虐行为,我就是用前面的方式阅读该书,并概括了...
评分 评分理查德·桑内特将自希腊以来的西方城市发展史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一是“声音与眼睛的力量”,展示了古希腊和罗马的市民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活动、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形态如何规训着人的身体行为;二是“心脏的运动”,主要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
评分肉体与石头相碰时文字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札记 肉体即身体,石头是建筑的隐喻。在《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中作者理查德•桑内特坦白的承认,他的专著是受他的朋友福柯《规训与惩罚》的启示而成稿的...
评分进城务工人员,多半没什么技术,皆是做最辛苦、最繁重的体力工作;男性,青壮年,又多半在建筑工地干过。 我们的建筑工地,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像马蜂窝一样整齐密布、无孔不入。随便一个一、二、三线城市,都能看见尘嚣弥漫下轰隆隆的施工队伍。建筑彰显着城市的历史,彰显着...
文字很好看,把身体与城市结合起来也很有趣,只是在某些章节中,这种联系看起来还不够紧密。顺便,这本书给我补充了很多背景知识,很多以前不明就里的问题霎时间变得豁然开朗了。
评分逝去的还会回归么?还是身体在哪里、属于谁,已经不再重要?只是有个地方存放就好了?
评分桑内特之所以能将肉体与石头连接起来,很大程度是基于不同时代的生理学/病理学文献,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构成不同导致辐射到市民生活的程度亦不同,并非所有时期这些概念都能突破专业领域而作为一种社会共识,因而希腊、罗马的部分更充分、严密的,桑内特并未将市民与建筑物间的紧密联系延续至之后的时期,更多的只是城市/建筑和市民与其中间媒介的关系,观感上也从城市史变成了文明史。
评分文字很好看,把身体与城市结合起来也很有趣,只是在某些章节中,这种联系看起来还不够紧密。顺便,这本书给我补充了很多背景知识,很多以前不明就里的问题霎时间变得豁然开朗了。
评分四星半。虽然角度新颖,不过最终与芒福德的许多观点合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